《文脉之美》/白雪松/新疆文化出版社/2025年6月
日前,中国作协会员、绥化市作协主席白雪松系统整合的绥化区域四大文化遗产第一卷《文脉之美》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我细读此书,惊喜万分,对他超前意识的敬佩油然而生。这部作品收集了绥化区域至今仍鲜活存在但又散落民间的上百个文化遗产瑰宝,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但大多数以碎片化状态存在,亟待通过系统提炼建立起相互勾连的价值体系,这对于传承文化根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该书着力表叙散落的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够继续传承,没有中断,并且在后续时代闪闪发光,生生不息。本书分为七个单元,分别为“品牌遗产展现新颖”“地域文化彰显特色”“戏曲延续本土遗情”“传说接续世间渴望”“生态赋予亮丽精彩”“打造风景突出内涵”“美食包含丰富技艺”。作者收集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既有五千年前原始部落出现的花棍舞,也有近代创新发展的皮影戏,不管远近,也不论新旧,但都在世代传承,鲜活如初。作者努力使作品通过“烟火气”又“沾泥土、带露珠”地讲述,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信证,充分展示“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的特质。
穿越文脉历史的一条线索,是以情感叩响当代共情共鸣。有了情感共鸣,才会使得遗产鲜活生色。作者正是本着这一要旨,紧紧抓住情感贯穿全集,进行隔空对话。他认为,无论哪个时代,中国人骨子里固有的坚韧、宽容的本性,坚持对文化传承不丢不弃,融入渗透到各时代文化艺术之中,助力实现人心的沟通,情感的融合。因此作者在书写每个文化遗产时,都紧紧抓住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并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手法,让作品在每个时代都绽放光芒,放射出穿越时空的能量,使得文化瑰宝如繁花常绽,似松柏常青,新鲜常在。
整理文化遗产是对过往的回望和重塑,但这种回望需要找一根“回形针”,将这些散落的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看懂故事中产生共鸣,这才容易接受并传承文化遗产。故事中的情感不是轻易能得到的,需要花费功力。白雪松在构建遗产故事的过程中,立柱轴心放在情感上,然后作为出发点,抽丝成线,再用故事链条,采用多散点、多时空、多角落的方式布局故事,这样就打破了时空限制,形成了情感闭环,让人们沉浸在情感脉络中。
要让文化遗产有气韵、有活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新鲜体验,必须注重细节描写。只有通过细节,才可感受到文化遗产可触、可知,进而感到可亲、可爱,使得遗产“活”在当下,“近”在人前,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效果。白雪松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故乡情感,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写出来,情节细腻,笔触妥帖,让人回味无穷。为捕捉到那些动人的情感细节,他徒步登上大青山,冒雨涉过呼兰河,与受访者坐在炕头夜谈、蹲在灶口对话,收集到许多“活蹦乱跳”的生活细节,写出了具有“泥土芳香、乡土味道”的作品。比如,有些风景区看起来大同小异,都是山水花木的组合体,但每地的风景区在细节上却是各具特色。他的功力就在于能够捕捉到这些差异细节,并且用心尽力写出其新鲜感,努力做到每个细节既富有情趣,又饱含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