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科技+”文创产品。
体验“文物拼图”。
主题文艺表演。
投壶游戏。
□文/摄 本报记者 李淅
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的庭院深处,拂过古柏苍劲枝丫的,不仅是七月的风,更有穿越千年的礼乐回响。23日,“黑龙江博物馆文物活化季(博物馆季)”主会场活动在此盛大启幕。
本次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民族博物馆承办,以国潮集市、AI互动、文化演绎为三大特色板块,用创新形式解锁文物活化新路径,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密码,让凝固的时光在当代脉搏中重新流淌。
这场古今交融的文化盛事,点燃了冰城夏日的热情。近千名市民与游客,怀揣着对文物的温情与好奇,早早汇聚于此。哈尔滨文庙古老的院落笑语喧阗。人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兴致盎然的参与者,穿梭于精心设计的“文物活化”场域。指尖触碰的不再是冰冷的玻璃展柜,而是带着体温、声响甚至香气的文化脉动。
“太棒了!文物大转盘、文物拼图、投壶游戏,好玩!文物短剧、古风舞蹈、汉服秀,好看!文创集市里的好物,让人大开眼界!今天这个活动带我们‘玩转’历史文物,太棒了!”哈尔滨市公园小学三年三班的许桐同学兴奋的笑脸,成为活动感染力最生动的注脚。
活动现场设置的三大核心体验区,为公众带来多元、沉浸式文化体验。
流光溢彩的国潮集市,令人目不暇接的文物主题文创好物,让历史的厚重以轻盈时尚的姿态跃入生活。非遗手作摊位前,巧匠指尖翻飞,一件件承载时光的器物在围观者的惊叹声中诞生。特色饮品的馥郁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吸引着往来的人们驻足品尝。更妙的是那“古风银票”的消费体验,一张张仿古票据在手,瞬间将人拉入市井喧嚣的古意画卷。而集章打卡处蜿蜒的长龙,则无声诉说着人们对这份独特文化印记的渴求——那不仅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段浓缩的、可带走的博物馆记忆。
“博物馆+AI”互动区,科技的加持,让文物瞬间鲜活起来。轻轻扫码,冰冷的青铜或温润的瓷器,竟流淌出专属的旋律。文物“开口”了!它以音符为语言,低吟浅唱千年的故事。年轻人纷纷举起手机,将这新奇体验分享到社交平台。“原来历史离我这么近!”在这里,历史的距离感被数字化的桥梁消弭,文物不再只是陈列品,而是可听、可感、可分享的鲜活存在。
文化演绎区域,文物活化短剧《铜坐龙·熔铸千年的文明对话》,将尘封的历史场景瞬间点燃,观众仿佛被卷入时空漩涡,亲历金戈铁马的熔铸时刻;《只此青绿》的舞者以曼妙身姿舞动山河,衣袂飘飘间,古画的青绿山水在现实中晕染开来,意境悠远;汉服大秀《古韵今身》则是一场流动的文物展演,华服丽人踏着岁月的节奏款款而行,飘逸的丝绸与文物的厚重质感交织辉映,演绎着深藏于器物纹饰中的古老场景;锣鼓喧天中,喜庆的《舞狮》腾跃翻飞,将现场气氛推至沸点,掌声与喝彩如潮水般汹涌不息……
活动热潮催生了独特风景线——古风旅拍。游客们身着锦绣汉服,流连于哈尔滨文庙那古意盎然的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之间。专业摄影师穿梭其间,快门轻响,定格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历史在镜头中奇妙交融的瞬间。每一帧画面,都是对这场文化盛宴最生动的注脚。
“黑龙江博物馆文物活化季(博物馆季)”主会场活动将在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持续到27日,将接连不断地开展博物馆+AI、博物馆+非遗、博物馆+演艺、博物馆+小剧场等一系列‘文物活化’活动。”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杨大鹏在活动现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