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军歌之父郑律成与哈尔滨的不解之缘

    郑律成在抗美援朝前线进行创作时的照片。

    老年郑律成。

    《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及《八路军军歌》曲谱手稿。

    《延安颂》曲谱手稿。

    郑律成与丁雪松军装图。图片由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提供

    □尹栋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三十多年前,我初入军营时学唱的第一首歌曲便是郑律成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学唱中,我了解到郑律成不仅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被誉为“军歌之父”。从此,郑律成的名字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他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13日出生在朝鲜半岛南部全罗南道光州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困,但在朝鲜民间音乐的滋养下,郑律成从小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1933年春,19岁的郑律成来到中国,进入南京的“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为更好地给从事情报工作掩护身份,郑律成前往上海学习音乐。这期间,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坚定了他从事革命音乐的信心。

    1937年10月,郑律成踏上延安的土地。他先在陕北公学求学,后入鲁迅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后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音乐指导。

    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郑律成与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莫耶等几名同伴爬上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夕阳下,一队队整齐的队伍唱着雄壮的歌从坡下经过。战士们高亢的口号与歌声交织,在暮色中回荡。郑律成驻足凝望,胸中忽然涌起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

    “给我写首歌词吧。”郑律成对莫耶说。莫耶的诗情瞬间被点燃,一段抒发革命豪情的歌词一气呵成。郑律成读完歌词后,谱出了著名的《延安颂》。

    1938年至1940年,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延水谣》《寄语阿郎》《生产谣》《黎明曲》《草原曲》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他创作的进行曲威武雄壮

    在延安,郑律成创作最多的是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他看来,若不全心全意投入抗战,不写部队、不用音乐反映民族解放战争这一伟大历史转折,音乐史将会留下巨大空白。

    1939年春季,郑律成受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启发,决定创作《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由《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等8首歌曲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八路军进行曲》。郑律成找到诗人公木,很快确定一起创作“大合唱”的设想。

    从命题构思到谋篇造句,公木认真听取郑律成的意见建议。郑律成设想《骑兵歌》中要有马蹄嗒嗒前进的脚步声,《炮兵歌》要有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八路军进行曲》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韵律和谐、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四个字的短句……诸如此类的要求,公木都按照郑律成意思去做。

    为了谱好曲,便于随时交流,郑律成和公木搬到一个窑洞同吃同住。那时,延安没有钢琴,甚至连一台手风琴也没有。每天,郑律成在窑洞里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转悠,边摇头晃脑地哼唱着,边打着手势。有时,一会儿敲敲桌子,一会儿拍拍大腿,对词曲进行反复推敲和琢磨。可以说,《八路军进行曲》谱曲是郑律成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成的。

    1939年冬天,《八路军进行曲》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首场演出。很快《八路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成为鼓舞抗战将士英勇奋战的号角。

    1940年,《八路军进行曲》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1946年,《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9年的开国大典,这首进行曲响彻天安门广场。198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如今,每次阅兵式上,这首军歌总是响彻云霄。

    1945年9月,经组织批准,郑律成携全家人回到朝鲜。1945年至1950年,郑律成为朝鲜军民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图们江》等10余部作品。他改写了在延安时写就、未及演出的《抗日骑兵队》大合唱,在平壤等地演出。其中,《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成为朝鲜人民军军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并亲笔致函金日成,郑律成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党籍并加入中国国籍。同年12月,郑律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奔赴朝鲜前线,先后创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战士的誓言》等一批作品。

    他与黑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1951年,郑律成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虽然脱掉军装,但仍满怀激情地为解放军陆海空各兵种谱写歌曲。他和著名诗人郭小川合作创作了《解放军组歌》——《海军战歌》《空军战歌》《海岸哨兵歌》等歌曲。

    为了寻找新的创作素材,郑律成长期到农村、工厂、林区、营房体验生活,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而哈尔滨,这片充满魅力的黑土地,竟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初秋时节,郑律成一行来到哈尔滨。他前往大庆油田、鹤岗煤矿和齐齐哈尔等地采风,与当地工人朝夕相处时,创作了《石油工人铁打的汉》等鼓舞斗志的歌曲。

    郑律成多次深入到伊春林区、鹤岗煤矿、宝泉岭农场等,教林业工人唱歌,并组织成立一支业余演唱队,在黑龙江森林工业管理局礼堂排练。每天,郑律成组织大家识谱、发声、练大合唱。对金帆、陈田鹤创作出的《森林啊,绿色的海洋》及其他歌曲进行试唱时,他亲自担任指挥,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意见建议。

    同事发现试唱没有郑律成自己的作品,就问他,怎么不拿出来自己的作品唱一唱呢?郑律成笑着说:“我在组织他们几个人写,替他们解决歌词的来源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意见,自己还没有写呢。作为小组长,我总不能只管自己,不管他们吧!”

    郑律成告诉同事,到这里以后,每天带着猎枪出去进行构思,比坐在房子里强多了。森林里空气好,还幽静,脑子里总会蹦出一些不错的旋律来,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词……

    同事从《林业工人报》上,选出一首刘佩诗创作的《采伐歌》交给郑律成。郑律成看后,表示马上谱曲。

    随后,郑律成带大家深入到伊春市友好区的双子河林区,住到了翠峦林业局。每周,郑律成在翠峦居住的房间里召开一次碰头会,并把当地少数爱好文艺创作的党员骨干,以及经常在《林业工人报》上发表作品的业余作者约集在一起,组织传达全国文代会精神,进行讨论交流。

    从基层回到哈尔滨,郑律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与哈尔滨的音乐家们切磋技艺。哈尔滨市举办的各种音乐会、音乐比赛,都成了他汲取音乐创作灵感的源泉。

    郑律成还亲自挑选学生,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不少人成长为优秀的音乐家。郑律成的音乐在哈尔滨得到了广泛传播。

    《兴安岭上雪花飘》《宝泉岭之歌》《女康拜因手》《幸福的农庄》《森林啊,绿色的海洋》《采伐歌》等作品,都是郑律成到黑龙江采风时创作的歌曲。

    晚年,郑律成陆续为公开发表的《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数十首毛泽东诗词谱曲。1976年12月,郑律成病逝,享年62岁。他一生为时代放歌,为国家放歌,为人民放歌,创作了近400首歌曲。

    2009年9月,郑律成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与音乐之城紧密相连

    “哈尔滨是革命老区,也是一座音乐内涵很深的城市。我觉得,哈尔滨人读懂了郑律成,读懂了我父亲。”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谈起家人选择郑律成纪念馆建在哈尔滨,她就是希望后人能够在这里感受郑律成当年创作的激情与灵感,领略这座城市、这片黑土地给予他的音乐滋养,让他的音乐与这座音乐之城紧密相连。

    2009年7月25日,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友谊路233号落成开放,成为哈尔滨的一张特色名片。郑律成的夫人丁雪松(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女士,在给纪念馆建馆敬献的飘带上写道:人民没有忘记你,你的音乐在音乐名城绽放。

    时隔13年,2024年3月20日,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新馆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升街85号重新开馆。

    新馆位于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内,分上下两层,展厅面积1016平方米,陈列有300余件展品。展览分五个部分,回顾了郑律成在革命和音乐方面的光辉历程。

    如今,在哈尔滨的音乐舞台上,郑律成的作品依然频繁上演,深受观众喜爱。2024年8月9日至10日,哈尔滨隆重举行纪念郑律成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在“纪念郑律成诞辰11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上,运用多种方式,演出了郑律成17首代表作品。

    有一幅郑律成在前线坑道里创作音乐的照片,其背面写有“听着响得很近的机枪声,把写好的曲子自己哼一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这幅照片上,可以感受到郑律成火一般的创作激情。

    在哈尔滨这座流淌着多元文化的音乐名城里,郑律成的名字如一支淬火的长笛,直抵时光深处。从《延安颂》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郑律成谱写的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信仰的高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