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读《中国人的茶事》

    《中国人的茶事》\戴明华\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刘昌宇

    喝茶,是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一件雅事,其中蕴含的学问可多了。茶文化学者戴明华的《中国人的茶事》以茶史、茶典为经,详细叙述了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风习流变,字里行间满溢着中国人关于鉴茶的智慧,又不时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殷殷向往。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从聪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发现了茶叶的价值,便由此开启了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据“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中国人喝茶的习俗,最早可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正是神农氏在劳作之余,顺手采撷了野茶树中的一枚绿茵茵的叶片咀嚼,不想这一偶然之举,竟在不期然间改写了野茶树的命运,让沐浴着大自然阳光雨露的葱茏绿片,经人类一双双巧手的精心侍弄,摇身一变,纷纷登堂入室,袅袅婷婷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并荡气回肠地演绎出绵延悠长的中国茶文化。

    作为一本意趣盎然的茶史通识读物,作者依托丰富的茶书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诗词、传世茶画,将茶与人的深厚渊源娓娓道来。从先秦至清代,历数馨香四溢的中国茶之高光时刻。唐代的全民爱茶,宋时的精美制茶,明朝的素朴饮茶,一帧帧闪光的历史画面,勾连着古今,映射着时代的社会风貌。茗香萦绕中,亦真切地展现出中国人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博大襟怀。全书将每一个时代国人与茶的往来交集,人们在种茶、制茶中所表现出的怡然生活态度,以及在饮茶、鉴茶中所彰显出的高雅生活情趣,刻画得淋漓尽致、书写得条理明晰。

    唐之前,限于当时的财力、物力,喝茶从内至外,无不充满了阳春白雪的意味,大多是富贵人家的专属饮品。而到了唐代,特别是一代“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扭转了茶叶小资的地位。在国富民强的盛唐时代,普通百姓也有了雅兴,开始气定神闲地安坐于桌前,平静从容地品尝起茶叶的芳香来。在陆羽的大力推介下,茶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被充分挖掘,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功能,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令人快慰的是,至“以文治国”的宋时,全民啖茶之风则愈演愈烈,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试图从理论的视角,系统总结宋人在品茶、斗茶上的方法与习俗;加上当时的文化名人苏轼、蔡襄的极力推崇,喝茶品茶俨然成了诗意生活的“标配”,茶里茶外都充盈着浓浓的温馨意味。辽、金、元时代,小小茶叶又凭借着天然的芬芳,彻底征服了众多少数民族同胞,被慧眼识珠的茶商们打包成捆,一袋袋地运往苍茫的大草原;同时,也将雅俗共赏的中华茶文化传递到域外的许多地方。明清时代,随着人们对恬淡生活的热切向往,制茶、鉴茶逐渐告别了之前众多的繁文缛节,适时脱下了雍容华贵的“外衣”,以品茶中至味为乐,真正使品茶、鉴茶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书中,戴明华善于把中国茶事与茶史结合到一起予以细细言说。作为一名茶文化学者,她旁征博引,除了从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获得写作灵感外,还从《清明上河图》《调琴啜茗图》《赵孟頫写经换茶图》等150余幅传世茶画中,汲取着丰富的茶识养料。她条分缕析地回答了饮茶之风如何盛行中国?风靡宋朝的点茶法为何走向没落?茶寮为何成为明代文人的精神家园等诸多问题。作者认为:“中国茶事就如同一颗凝聚时光的露珠,凝结的是时人日常的生活,反映着时代的倒影。”虽然,她在书中提到了不少茶文化名人,但更多的笔墨,显然聚焦在普罗大众身上——种植茶树的茶农、制茶的茶工、写茶书的文人,毋庸置疑,他们才是中国茶事中真正的主角,是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诚然,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人生境遇也天差地别,就连饮茶的方式也未必相同。但这些芸芸众生,就像是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滴“水珠”,通过对他们的远观细察,可以纤毫毕现地映照出吾国吾民的悲喜日常,进而管中窥豹地一睹茶里茶外的人生世相。

    细咂慢啜中国茶,清心明目长精神。一啖一吸里,品出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秉性和智慧;感受到的是,中国人粗茶淡饭亦从容的乐观生活态度。掩卷沉思,这便是赏析《中国人的茶事》,所带来的深刻滋养。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