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油坊胡同的蝶变

    油坊胡同川流不息的食客。

    游客在油坊胡同品尝美食。

    油坊胡同里的美食店。

    油坊胡同里的美食。

    □文/摄 石晓明

    在速度至上的时代脉搏里,城市褶皱中蛰伏着另一种生命律动。人们愈发向往那种充满人情味的“慢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正如时光褶皱里的烟火图腾,比如一条老街、一条胡同。当文旅产业唤醒沉睡的街巷记忆,佳木斯的油坊胡同正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身份,将百年烟火淬炼成舌尖上的龙江密码。站在霓虹与青砖的交界处,彩灯瀑布下的每个摊位都是活态历史书页,飘散的香气里叠印着三代人的味觉乡愁。

    油坊胡同 记忆里的乡愁

    华灯初上,站在油坊胡同的入口处,恍惚间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的压迫感,也没有商业中心的喧嚣,有的只是斑驳的砖墙、飘香的小摊,和一代代佳木斯人关于味道与乡愁的记忆。走进油坊胡同,仿佛走进了一部活着的城市史,每一块青石板、每一缕香气,都在诉说着百年变迁的故事。这里的故事,是味蕾的盛宴,是乡愁的沉淀,更是一座城市百年变迁的缩影。眼前这条被彩灯装点得流光溢彩的美食街,与记忆中那个卖豆腐声唤醒清晨的幽静胡同重叠在一起,令人感慨万千。

    油坊胡同,1931年就因与司礼监胡同共享官供体系有了历史荣光,而今褪去油渍的梁柱挂上了文旅部的金匾。记忆中的“四扒馆”肉饼香气与炉灰渣铺就的小路,在政府改造中涅槃为夜经济心脏。那些跳房子的童谣、等豆腐梆子的清晨,都化作美食街地砖下流动的文化血脉。

    四十多年前,我家就住在这油坊胡同。据说这油坊胡同的名字,源于胡同里的一座老油坊。那时的油坊胡同,安静得仿佛与世隔绝。清晨,卖豆腐的吆喝声打破胡同的宁静。伪满时期低矮的平房和泥泞的小路,仅有几家商店点缀其间。最难忘的是“四扒馆”,一家因“四样扒菜”得名的老饭店。父亲患肺结核时,母亲总让父亲去那里“开小灶”,而年幼的我,总能得到父亲留下来的一张肉馅饼,那是一生中最好吃的东西,成了我童年最奢侈的味觉记忆。

    胡同变迁,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那时,身为厂长的母亲曾带着工人用炉灰渣修路,让雨天不再泥泞;卖豆腐的吆喝声是计划经济时代最鲜活的记忆;孩子们在胡同里跳房子、打口袋,这里是唯一的乐园。如今,母亲不在了,砖石小路消失了,但油坊胡同却在政府的改造下焕发新生,成为佳木斯夜经济的“金字招牌”,将油坊胡同打造成了一条灯火辉煌的美食步行街。古色古香的门额、瀑布般的彩灯、鳞次栉比的摊位,让这里成为了佳木斯夜经济的心脏。

    品尝美食 触摸城市的灵魂

    踏入胡同的瞬间,你立刻会感到味蕾与这座城市的碰撞,像一场味觉博物馆的百年巡礼。

    当阿根廷鱿鱼邂逅东北辣酱,当非遗认证遇上网红烤冷面,80个餐亭正在上演饮食文明的进化论。老王家铁板上的酱料秘方,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味觉密码;而芥末虾球的爆裂口感,正书写着舌尖上的新派龙江。这里每个摊位都是非遗活态展柜,每缕炊烟都在烹饪城市的记忆。

    你看,右手边第三家摊位的烤鱿鱼滋滋作响,老板熟练地翻动着铁板上的海鲜,辣椒面的辛香混合着海鲜的鲜美,让人忍不住驻足。以前能吃上一串五毛钱的烤鱿鱼须就是莫大的幸福,而现在,整只的阿根廷鱿鱼在铁板上卷曲着身体,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令人无法抗拒。

    排队最长的“老王家烤冷面”摊位前已经围了十几个人。老板娘手法娴熟地一边摊开面,打上鸡蛋,撒上葱花和香菜,淋上特制的酱料汁应接不暇,一边情不自禁地乐呵呵地对排队人说: “我们赶上好时候了,虽然忙一点,但收入好啊,累点也高兴啊”。

    烟火中,火爆鱿鱼和扇贝是“标配”,鲜嫩的海鲜裹着香辣的调料,咬一口汁水四溢;烤生蚝的蒜香、烤肉串的劲爽,让人流连忘返;章鱼小丸子、香辣油焖子、芥末虾球……每一种都是味蕾的暴击。吃完咸的,再来一碗小汤圆或炒冰果,甜品的满足感,瞬间抚平舌尖的躁动。

    这里的美食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油坊胡同被授予“非遗街区”称号,不定期地举办美食节、民俗表演,让游客在品尝美食中触摸城市的灵魂。

    再往前走,80余个风格各异的餐亭错落有致。既有东北传统风味,也有新派创意菜,堪称“舌尖上的黑龙江”的微缩版。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每一家店铺都蕴含着独特的味道。甜食区的烘焙糕点、水果捞等,为这场味蕾之旅画上甜蜜的句号。这里不仅是“舌尖上的黑龙江”,更是一座活态的非遗博物馆,传承着东北的饮食文化与市井风情。

    吃饱喝足后,不妨放慢脚步,感受胡同的市井气息,见证着青石板上的时光标本。

    斑驳砖墙仿佛是凝固的时光胶片,记录着母亲带领工人修路的集体记忆。坐在“有滋有味老油坊”的对联下,看美甲店的霓虹与特产店的幌子共舞,仿佛置身永不谢幕的市井戏剧。那些藏在烤鱿鱼香气里的童年碎片,正随着夜市吆喝声次第苏醒,仿佛一场永不散场的庙会。

    用烟火气 留住城市的温度

    坐在休闲椅上小憩,看着人流如织,不禁想起那副门柱上的对联:“有滋有味老油坊外飘乡愁,无怨无悔小胡同里度春秋。”这或许就是油坊胡同的底蕴所在。它不仅是美食的集合地,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容器。那些关于母亲修路、父亲留馅饼的故事,那些跳房子、等豆腐的童年片段……都在烟火气中悄然复活。

    是啊,油坊胡同的魅力,不仅在于美食,更在于它的烟火气与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思考。油坊胡同的改造并非简单的商业开发,而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它保留了老胡同的筋骨,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在这里,过去与现在对话,味蕾与乡愁交织。日均客流量在1.5万余人以上,周末更是能达到近2万人,成为佳木斯夜经济的心脏。而这,正是“慢生活”最动人的模样。

    当杏花香气漫过霓虹,这条见证计划经济困窘与市场经济繁荣的胡同,正以文化地标的姿态煨炖着城市的情感年鉴。它的魅力不在米其林星辉,而在每道小吃背后鲜活的命运故事——就像父亲偷偷留下的肉馅饼,永远温热着游子的记忆。这条胡同从历史中走过,却从未被时代抛弃。它用美食留住游客,用故事留住乡愁,用烟火气留住城市的温度。它承载着计划经济的困窘,也绽放着新时代的繁华;记录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这座城市永不熄灭的乡愁灶火。

    或许,这就是文旅融合的真谛:让每一条老街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每一处风景都饱含情感的厚度。油坊胡同做到了,它以美食为媒,将过往与现在、个人记忆与城市发展完美地烩成一锅令人回味无穷的“东北乱炖”。

    这里的故事,是味蕾的狂欢,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代代佳木斯人无法割舍的乡愁。所有经历,皆有感慨;所有故事,都有光芒。油坊胡同的蝶变,是佳木斯的缩影,也是无数中国小城的共同记忆。若你未曾来过,不妨选一个杏香四溢的傍晚,走进这条胡同,让味蕾与心灵一同沉醉。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