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铁证为鉴⑦|东宁要塞: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坐落于牡丹江东宁市,是二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修筑的14处庞大的军事筑垒中最大的一处,它不仅见证了日本关东军的残暴行径,更成为了侵华日军罪行的铁证之一。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重访这一军事要塞,亲身感受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东宁要塞

    东宁要塞群位于东宁市东南部中俄边界地区,被日本侵略者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该要塞始建于1934年6月,是侵华日军强征18万中国劳工和大批战俘,为进攻和防御苏联而修筑的军事工程。现今,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已成为记录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累累罪行的历史见证。

    胜閧山要塞

    记者在东宁要塞博物馆研究员王宗仁的带领下来到东宁要塞群中的勋山要塞。一走进洞口,潮湿的味道便扑面而来,冰冷、坚固,是给到访者最深刻的印象。尽管室外的温度已经超过了30摄氏度,但要塞里的温度却只有十多摄氏度。

    要塞里的通道通常仅够一人通行,地面湿漉漉的,凝结在墙壁上的水珠不时地滴落。王宗仁告诉记者,每处筑垒的地上地下工事都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地下工事设置有指挥所、通讯室、屯兵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通风口和反击口等,地下工事中有许多处同地面暗堡相通,构成地下地上火力交叉网。

    如今探查要塞,仍能真切感受到它昔日的庞大。“这些筑垒都是沿山脉的走向构筑。筑垒规模很大,有的与公路和铁路相连接,有的与地面集结的营地相连接,由点到线、再到面,将国境沿线的各个支撑点连为一体。庞大的筑垒分为上、中、下三层,最深处达800多米,四通八达。”王宗仁说。

    在这些冰冷、坚固、昏暗的“地下堡垒”背后,印刻的不仅是中国劳工的血泪史、屈辱史,更是侵略者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史和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史。

    “东宁要塞群是中国大量劳工用生命修筑的。”王宗仁介绍,日本关东军对劳工实施生死轮换制,来一批、死一批,死一批、换一批,劳工日复一日地挣扎在死亡线上。残酷的劳役,非人的待遇,加上食物缺乏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绝大多数劳工被折磨致死或被集体屠杀,幸存者寥寥无几。

    东宁要塞是中国劳工的集中墓地。在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间,日军强行征用了大量中国百姓和战俘修建这座要塞,为保守军事机密,他们在工程完工后残忍地杀害了大部分劳工。在东宁市老城子沟村,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劳工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勋山要塞地堡

    在勋山要塞脚下的东宁要塞博物馆内,陈列着3具中国劳工的尸骸,其中一具双腿被齐齐锯断,含冤惨死的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陈列的尸骸就是当年参与暴动逃跑的劳工,他们被抓后遭日军活活锯断双腿,杀害示众。”王宗仁说,1994年黑龙江省专家小组对当地8个劳工坟进行挖掘,其中一处至少埋葬了4000多名劳工的尸骨。

    勋山要塞火炮阵地遗址

    出了要塞,王宗仁将记者带到一处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大坑。“这个深坑是当年日军的狼狗圈,饲养了80多只狼狗,用于看守中国劳工。对逃跑或者反抗的劳工,日军残忍地将其丢入狼狗圈,想起来令人不寒而栗。”王宗仁介绍说。

    战争至今已经过去了80年,但战壕依然没有被抹平,要塞也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上海的游客方安庆和老伴特地来参观要塞,“主要就是想进一步了解二战历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侵华日军当年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方安庆说。

    来自牡丹江的小朋友荆千芮在参观后表示:“这些遗址带给我的启发是,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花朵,要好好建设祖国、好好学习。”

    记者:刘晓云;摄影:刘晓云;视频:刘晓云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