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永不言败”:铸就砥砺奋进的冰雪运动之魂

    《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张雅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

    梳理张雅文的创作历程,会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她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甚至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却写出了长篇小说、传记、报告文学等多种样式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她不懂外语,却闯荡俄罗斯、韩国、比利时等国,推出《玩命俄罗斯——中国人在俄罗斯纪实》《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等力作,《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更是被当作国礼赠给来访的比利时国王;自传体作品《生命的呐喊》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从1979年发表作品至今,张雅文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4年出版的《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是张雅文年届八十推出的又一个非凡作品。这是一部以中国冬奥冠军群体为核心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冰雪运动健儿的奋斗史,更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共振。这部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采访和感人至深的细节,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并入选多个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永不言败”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张雅文通过一位教练和13位冬奥冠军的群像塑造,展现了他们从平凡到卓越的蜕变历程。书中既描绘了杨扬、申雪、赵宏博、武大靖、任子威等家喻户晓的奥运英雄,也挖掘了如“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花样滑冰教练姚滨、“妈妈教练”杨尔绮这类幕后功臣的故事。奥运冠军们并非单纯的运动偶像,而是以“邻家女孩”“毛头小子”的平凡底色出发,通过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贫困、伤病和失败,最终站上世界冰雪竞技的巅峰。徐梦桃从体操转战滑雪的孤注一掷,范可新一家为训练负债累累的坚持,以及韩晓鹏从“淘小子”到金牌突破者的巨变,均体现了平凡人书写非凡的叙事逻辑。

    更深刻的是,张雅文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她回溯了中国奥运参赛的曲折历程,从1932年刘长春的孤独参赛,到1979年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恢复合法席位,1980年中国派出28名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十三届冬奥会,再到2022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176名运动员参加全部15个大项的比赛,新时代冰雪运动的崛起,揭示了体育强国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这种宏阔的历史视野,使作品超越了对冠军的简单讴歌,成为一部“记录时代、反映社会”的冰雪运动史诗。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永不言败》在真实性基础上融合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张雅文以她对冰上运动的熟悉和敏锐观察力捕捉了大量鲜活细节:孟庆余凌晨两点清扫冰场的背影、武大靖初入队时“扫冰场”的自嘲、徐梦桃重伤后仍坚持训练的“魔鬼康复”……这些场景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更通过日常化的语言消解了奥运冠军的疏离感,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作品兼具新闻的纪实性与文学的感染力,比如对孟庆余遗物的描写——破旧运动服、带补丁的袜子、记录队员欠账的笔记本——以物写人,展现了一位无私奉献的教练形象,孟庆余教练喊得最多的那句“要把脚底下踩实了”,不仅在冰场上,在各行各业都铿锵有力;而孙琳琳将伤腿“立在墙上入睡”的细节,则通过承受伤病传递出运动员的艰辛;赵宏博跟腱断裂被缝了七十多针,他对主治医师说:“缝结实点儿,我还要参加冬奥会呢!”运动健儿的执着让人动容。此外,张雅文常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如观看比赛时“攥紧拳头”的紧张代入,既强化了情感共鸣,也凸显了作者作为“冰友”的独特身份优势。

    《永不言败》的出版恰逢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黄金期。通过真实案例,它让公众看到金牌背后的血泪,消解了“唯成绩论”的功利视角。张会最初滑冰的动力仅是“让父母不再做豆腐”,这种朴素的愿望反而更贴近普通人的奋斗逻辑,引发广泛共情。同时,书中对黑龙江冰雪文化的深度挖掘,如七台河基层教练们的坚守、东北严寒中的训练日常等等,为推广冰雪运动提供了文化注脚,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战略。作品还体现出精神激励层面的社会价值,张雅文通过运动员的成长史,提炼出“永不言败”这一朴素而又顽强的精神内核,强调“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有无数人在默默地玩儿命”,这种奋进精神对民族复兴的意义,使其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时代的精神图腾。

    张雅文本人的经历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情感力量。作为国家一级速滑运动员,她因伤退役后以文学为“第二赛道”,年近八十仍辗转多地采访,甚至在身患重病、爱人离世的双重打击下坚持完成创作。这种“以命搏魂”的写作姿态,与书中人物的拼搏精神形成互文。正如她在研讨会上所言,这本书不仅是写给运动员的赞歌,更是她与亡夫共同完成的“梦想之书”。张雅文当过运动员,后因伤病退出,短暂的运动生涯影响了她的一生:“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运动生涯不光给了我失败,也给了我课堂上无法给予的东西——那就是无坚不摧、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永不言败》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总体看来,《永不言败》实现了多重突破:既是体育文学的标杆,也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既是对冬奥冠军的致敬,更是对普通人奋斗价值的肯定。张雅文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将冰雪运动的冷冽与生命的炽热熔铸为一炉,让读者在震撼与感动中,看见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精神脉动。这是一部“泣血之作、铸魂之作”,其价值必将超越文学领域,成为激励国人奋进的精神火种。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永不言败》分享会上,该书的责编杨子萱曾深情地谈到她收到书稿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她一度以为雅文老师不能完成这部作品了。6月21日,张雅文老师在济南安然离世,《永不言败》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张雅文成就卓著的一生从力行冰雪运动开始,到书写冰雪运动结束,她用生命和作品共同铸就了砥砺奋进的冰雪之魂。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