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乌苏里船歌》背后的故事

    《乌苏里江渔歌》 套色木刻 34×55cm 宋源文

    □尹栋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在今年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国际贵宾欢迎宴会上,40名身着民族服装的黑龙江小朋友,唱起优美的黑龙江民歌《乌苏里船歌》,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向世界传递。

    60多年来,《乌苏里船歌》蜚声海内外,让人们知道了乌苏里江、大顶子山和勤劳朴实的赫哲族人。近日,笔者前往《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饶河县采访省人大代表、赫哲族伊玛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赫哲族神话传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艳华,了解了《乌苏里船歌》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01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赫哲”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清康熙二年《清圣祖实录》,是从“赫真”变音而来的。赫哲族先民属于肃慎族系,包含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赫哲族”。

    真正让赫哲族家喻户晓的,当属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1962年,年仅22岁的词作者胡小石受歌唱家郭颂的委托,创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气象的歌曲。胡小石带着挖掘民族音乐宝藏的想法,深入到同江市街津口、八岔和饶河县四排3个赫哲族聚居地,开始为期3个月的采风活动。每到一处,胡小石和赫哲族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

    采风期间,胡小石与作曲家汪云才相遇。汪云才正为创作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的配乐在当地采风,并积累了大量音乐素材。那时候,郭颂已是小有名气的歌手。三人同在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

    饶河县位于乌苏里江中段,是一座文化之城,是中华玉文化的摇篮。早在一万七千年前,旧石器时期的远古人类就在饶河小南山奏响了人类文明的音符。这里是古老渔猎文明的发祥地、赫哲之乡,传唱千年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独特的鱼皮、桦皮技艺、享誉全国的赫哲美食“全鱼宴”,到处散发着古老鱼皮部落的神奇与神秘。

    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经过一个多月的采风,胡小石和汪云才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赫哲人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赫哲族的故事太典型了,党和国家帮助赫哲族重建家园,为他们无偿提供渔猎工具、粮食、衣物等,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缩影,是歌颂社会主义中国的好案例。他们三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决定共同创作一首反映赫哲族生活的歌曲。

    02

    在四排赫哲族乡,每天胡小石、汪云才都在一起商量怎么写,从作词的角度,写这个民族人民的心声和幸福生活。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以口耳相授、家族传承的形式传播。它的语言既古朴平实,又讲究合辙押韵,其唱腔高亢嘹亮,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堪称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被誉为“赫哲族百科全书”。而“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一般在节日,包括婚丧嫁娶等仪式中,还有饭前饭后的一些活动时,赫哲族群众会哼唱一些小曲小调,来表达对自然、生活、信仰的一种歌颂。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童,小曲小调张口就来。“嫁令阔”是一种刻在赫哲族人骨子里的艺术基因。

    民间艺人葛德胜演唱的伊玛堪和能歌善舞的付万金演唱的各种“嫁令阔”,让胡小石、汪云才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胡小石、汪云才开始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蓝色的乌苏里江、打鱼的船队、苍翠的大顶子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胡小石把赫哲人的心声和幸福感的画面,体现到采风时听到的赫哲《想情郎》“嫁令阔”调,进行艺术再加工,完成了《乌苏里船歌》歌词的创作。汪云才根据《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等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成这首歌旋律。

    《乌苏里船歌》就这样“诞生了”。歌唱家郭颂是一个对艺术特别较真的人。胡小石在这方面的体会最深。《乌苏里船歌》经过反反复复修改打磨了三个多月,才终于完成。

    03

    《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流传十分广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有多种内容的歌词,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

    胡小石、汪云才在创作《乌苏里船歌》时,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对乐句的落音作了调整,使乐句之间的对比更为明显。赫哲族民歌所具有的乐句重复、节奏重复、五声音阶、音域平稳、简朴明快等特点,在《乌苏里船歌》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旋律上,它以赫哲族民歌曲调的核心风格——“波浪型”旋律线条为主,并融入新时代的音乐因素。而“波浪型”旋律线条又正是赫哲族人民江中捕鱼生活的艺术提炼与凝聚。在节奏上,它又以赫哲族传统民歌中的“划动型”特点为主。这种“划动型”节奏,又正好是赫哲族人民在江中划船时双手前推与回摆双桨的划船动作的节奏特点,听来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的韵味。

    《乌苏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和尾声等三个部分。序唱是根据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虚词;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唱曲中心部分和主要唱词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包括了三段歌词;第三部分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虚词,与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序唱与第三段尾声篇幅短小,且只用虚词,故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主体部分。

    《乌苏里船歌》写好后,郭颂到日本演出,在联欢会上第一次试唱了这首歌,其高亢悠扬的歌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在途经香港时,郭颂又演唱了这首歌,唱片公司当即录制了唱片。回到北京后,举办郭兰英、胡松华、郭颂民族唱法音乐会,郭颂在首都舞台上第一次正式演唱了《乌苏里船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就将此歌录制成了“每周一歌”,向全国播放。之后,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唱片《乌苏里船歌》,并获首届“金唱片奖”,天津的音乐刊物第一时间刊发了歌片。从此,《乌苏里船歌》迅速红遍祖国大江南北。1980年,《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国际音乐教材。

    04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歌曲,同时又是一幅反映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欢歌笑语渔猎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唱出赫哲族的美好幸福生活,也让全世界知道了赫哲族这个民族。

    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乌日贡”大会的主题歌就是《乌苏里船歌》,这首歌已成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历届的哈尔滨之夏开幕式上,也都演唱这首《乌苏里船歌》。第35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上,胡小石接受敬一丹独家专访时,就曾回忆了《乌苏里船歌》的诞生以及歌曲与黑龙江的关系。

    1940年出生的胡小石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从小在江苏省扬州市长大,1959年来哈尔滨工作。他家就在松花江边住,家里有一张老式的桌子,家喻户晓的《乌苏里船歌》、1500余首歌词以及100余台文艺晚会策划稿,都是在这个桌子上完成的。

    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到上世纪50年代的泥草房、70年代的砖瓦房、90年代的两层楼,再到如今的花园式住宅……蓝蓝的乌苏里江波涛依旧,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70多年前仅存300余人到如今有5000多人,从渔猎到农耕到发展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两年前,胡小石携老伴王绣金再次回到饶河县。胡小石激动地说,现在的饶河县绿水青山环境也美,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赫哲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日子越来越红火!就像歌词里写的,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