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一场心灵的浪漫邂逅
    读《去有花的地方》

    《去有花的地方》/陈慧/宁波出版社/2024年6月

    □宋波

    早春时节,小草刚刚冒头,树枝还在酝酿新绿,我的心中却早早开始期盼着:何时才能到野外去邂逅一场盛大的花事。于是,坐在公园长椅上,我翻开了手边的这本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

    《去有花的地方》是陈慧的一部力作,记录了她45岁时的一次勇敢出走。这位来自菜场的小摊主,用她的笔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自我的动人画卷。她放下手中的菜篮,跟随养蜂人一路北上,跨越四省,辗转三千多公里,追寻着一场又一场盛大的花事,然后细细拾掇成书。如同一本被露水打湿的植物标本集,这本散文集将那些散落在岁月褶皱里的细碎光斑,重新拼贴成流动的生命图景。这是一场心灵的浪漫邂逅,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

    书中的文字,如陈慧本人一样,质朴无华,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江苏东台弶港、山东泰安徂徕山、辽宁大连瓦房店、辽宁北票常河营等地的所见所闻。每一处蜂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和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惊险刺激,有的温馨感人,有的则让人忍俊不禁。但无论哪一种,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陈慧的笔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都变得生动而鲜活。她写到了江苏弶港的十级狂风,那是她追花之旅中遇到的第一场大风。风势之猛,让她和养蜂人夫妇的帐篷摇摇欲坠。她写道:“风不讲武德,东南西北一阵拳打脚踢,把帐篷折腾得哐哐作响。”山东徂徕山的热闹大集,给陈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我听过各种抑扬顿挫的吆喝,见识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吃过酥松的火烧、多种馅料的蒸包子、葱香扑鼻的油饼、刚出锅的萝卜丸子……”种种奇遇和偶遇,既有荒山旷野带来的震撼,也有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陈慧笔下的花木绝非静态的审美对象,而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体。在辽宁瓦房店,她遇到了大片的玉米地和蜂场:“玉米地里通常看不到干活的人,不知道是玉米无须侍弄,还是暂且没到打理它们的季节。我的耳朵能捕捉到婉转悠长的鸟鸣声,仿佛从水的深处传来,成倍地放大了玉米地的寂静。”让人仿佛看到了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自然景观的神奇和美妙。

    陈慧用文字搭建的花园,不是精心修剪的观赏庭院,而是一座允许野花自由生长的记忆原乡。在她的眼中,每一朵花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而她自己,就是那个愿意停下脚步,静静聆听这些故事的旅人。在陈慧的笔下,养蜂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他们追逐着花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断地迁徙和劳作。一对朴实的养蜂人夫妇,与蜜蜂为伴,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他们的心中,却始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陈慧以个体的感受和发现,记录下了那些属于人间最末梢的碎片。这些文字,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

    然而,《去有花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旅途和风景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陈慧的个人经历,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陈慧在书中写道:“人常常寄望远方,并非就向往别样的长久生活,只是想借助这日日相见的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重新扑腾在庸常的柴米油盐里。”这些质朴的内心独白,道出了现代人内心的普遍困境与渴望。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有过逃离的冲动,想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花海。但陈慧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美好。

    合上书卷时,隐隐听到有叮当脆响声传来,远处公园凉亭的檐角下,一串铜风铃正在春风中轻吟。起身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长椅后面探出一枝迎春花。读完《去有花的地方》,我仿佛也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开始留意身边那些被忽视的花朵,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我想,这或许就是陈慧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有花的地方”。因为,人这一辈子,总要出去走走,去感受、去拥抱自然的静谧和广阔。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