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一座世遗之城 孕育千年文化
    读《从这里驶向大海 世遗泉州 》

    《从这里驶向大海 世遗泉州》/段燕飞 林瀚 陈颖艳/西安出版社/2023年10月

    泉州简称泉、鲤,泉州府城又称刺桐(城)、温陵、清源,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国著名侨乡,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千年古都”和“宋元中国”。《从这里驶向大海 世遗泉州 》是“丝路物语”书系之一,讲述了世遗泉州的历史文脉,配上世界文化遗产古建、古物的图片,的确是双倍的视觉享受。

    作者从泉州兴起着笔。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宋元中国”的泉州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其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商业天堂之一”和“东方的亚历山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本书写作视角纵横千余年时光,解析了泉州的“前世今生”,可谓一书在手尽览泉州。

    泉州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宋元时期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亦是闽南文化发祥地。泉州是中国唯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城市,22处世界遗产包括清净寺、开元寺、洛阳桥等著名景点,体现了其在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泉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彰显了其作为世遗城市的独特魅力。

    泉州的由来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泉州古称刺桐城,源于遍植刺桐树,其花开得像火一样红,象征着泉州的生命力和繁荣。其成因与历史背景与贸易转型息息相关,在宋元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宋朝时期周围少数民族政权林立,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政府因此转向海洋贸易以寻求新的交流路线和贸易机会。泉州因其地理位置优势,逐渐成为海洋贸易的重要枢纽,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等机构来管理海洋贸易,航海技术日趋成熟,进而推动了泉州港的繁荣与发展。

    泉州作为海洋商贸中心,其遗产组成部分包括行政建筑遗址、宗教建筑和雕像、文化纪念地史迹等,这一认定进一步彰显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综上所述,泉州被称为“宋元中国”,是因为其在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闽南文化摇篮,泉州历史典故丰富多彩,如最著名的洛阳桥传说。洛阳桥位于今福建省惠安县洛阳镇洛江区万安街道的分界处,又名“万安桥”。蔡襄在1055至1060年间两次出任泉州太守,其间对洛阳桥建造呕心沥血,遂有许多关于蔡襄建造洛阳桥的民间故事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不仅如此,泉州人杰地灵,郑成功、俞大猷、洪承畴、施琅、李贽、李光前、司马文森、谢希德等, 对闽南乃至中国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闽南风情如簪花,美食亦特色鲜明。“惊蛰稻,春分豆;霜降菜,立冬麦”“霜降食冬柿,冬至搓红圆”,泉州人饮食的仪式感贯穿四季菜单,时令美食传承着闽南习俗,寄托美好愿望。如在春季,碗糕甜粿迎新春,从春天开始,“最闽南”味道的润饼菜就成了泉州在外游子的“思乡曲”,亦成为外地游客必尝的泉州名小吃。而“咧嘴笑”碗糕则是泉州人过年美食,出锅的碗糕点上红染膏,煞是喜庆,浓浓的年味随之“上线”。年糕在泉州被称为甜粿,石狮甜粿是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优质糯米、白砂糖、蜜冬瓜、金橘等为原料制成,入口软嫩芳香,切片的甜粿裹上鸡蛋液煎,外酥里糯,令人一口难忘。

    泉州人的夏天,从一碗虾面开始。泉州有“立夏食虾面,吃了勿破病”的说法,表达了泉州人祈盼在夏季身体健康的美好心愿。端午节前夕,泉州常阴雨绵绵,盼晴心切的泉州人就有了“煎(食+追)补天”习俗,取意于仿效女娲炼石补天,期盼庄稼有个好收成。四季更替,美食、美景愈发鲜亮了起来,故泉州有“一生必去旅游的地方”的美誉。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