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沐清风 游龙江·东极独享|黑瞎子岛:解锁东极生态美景 尽享“两国一岛”风情

    写在前面

    2024年伊始,“尔滨”爆火,晋级“顶流”。在广西与黑龙江的双向奔赴中,令网友“破了大防”的“洋水果”蔓越莓,让抚远这座边陲小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抚远不止有蔓越莓。

    抚远,是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美誉。抚远旅游资源丰富,其中黑瞎子岛景区以独特的“两国一岛”风光和原始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抚远还拥有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特种鱼种类最全、产量最多的地区,有着“中国鲟鳇鱼之乡”和“大马哈鱼之乡”的美誉。

    今年7月,记者深入抚远,踏上黑瞎子岛,感受“原生态”岛屿的绿色生态之美;走进抚远蔓越莓种植基地,解锁现代农业的奥秘;与赫哲族同胞面对面,领略最原始的渔猎文化和赫哲族风情……通过立体化、多角度的融媒报道,展现东极抚远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黑瞎子岛湿地公园是原生态的湿地

    在祖国雄鸡版图的最东端,有一座神秘的岛屿,它就是有着“金鸡尖喙”上的宝地之称的黑瞎子岛。每个清晨,第一缕阳光从这里开始照耀祖国大地。

    近年来,黑瞎子岛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用满眼绿意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歌。

    在黑瞎子岛,与美景撞个满怀

    天蓝水碧、满目苍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夏日的黑瞎子岛,宛如一幅多彩的生态画卷。

    记者登上20多米高的黑瞎子岛国家自然保护区青龙水道哨卡瞭望塔,视野可及之处,是层次感与生命力交织的绿色和星罗棋布的水道。

    32岁的王强是保护区的巡护员,三年来,他见证并感受到保护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程。“现在,在保护区腹地不仅有‘熊出没’,还有其他野生动物出没:狍子、猞猁、獾子和野猫,都是岛上的常客。”

    在十几公里外的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监控员魏传相用监控镜头记录着岛上生物多样性之美。7年前,魏传相“上岛”,他发现熊园监控的主角虽是百余头“铁憨憨”,但经常有陌生的鸟“抢镜”。老魏是个有心人,喜欢钻研的他经常向来岛上的专家请教,渐渐成了熊园的“动物专家”。“这几年,到了迁徙季,来岛上停歇的鸟类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不断更新。”他说,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随处可见,去年岛上有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隼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头海雕现身。

    近年来,黑瞎子岛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提升

    “黑瞎子岛因‘一岛两国’的独特风貌而闻名,其实,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才是岛上最靓丽的底色。”黑瞎子岛管委会旅游局负责人,黑瞎子岛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立坤向记者透露岛上的“厚实家底”:据调查,岛上鸟类有225种以上,苍鹭、白鹭、野鸭子、野鸡随处可见,“因为生态好,岛上也成为了鸟类的栖息地,可以说岛上有水就有鱼、有鱼就有鸟。”

    省政府黑瞎子岛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环保林业国土资源局局长翟忠喜告诉记者,随着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提升,“河流泡沼内各种水鸟随处可见,东方白鹳鸟巢从原来的3个增至15个;苍鹭鸟巢由原来的不足30个增加到300余个;黑熊、棕熊、猞猁等兽类观测记录也在逐年增多,在巡护途中时常遇到。”

    旅游品质持续提升 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

    漫步在黑瞎子岛湿地公园的木制栈道上,天在湖中蓝,云在水中漂,空气里有淡淡的荷花香气,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

    “来黑瞎子岛打卡,我心情特别放松。”上海的游客刘文形容黑瞎子岛是“远离喧嚣,告别‘班味儿’的胜地”。

    2022年夏季,记者首次打卡黑瞎子岛。两年后的夏天,记者“二刷”黑瞎子岛,能明显感觉到岛上在文旅产业发展上“花活儿”不断,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

    贝壳沙滩营地有着黑龙江“阿那亚”之称

    贝壳沙滩营地位于黑瞎子岛东极广场西侧,有着黑龙江“阿那亚”之称,是岛上今年人气最旺的文旅项目之一。“今年6月15日以来,营地40间房天天处于爆满状态,一直持续到暑假前夕。”营地前台主管小刘告诉记者,为提升游玩体验,营地还不定期推出篝火晚会、烟花秀和赫哲族文艺表演等活动,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在“东极”主题邮局,精美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游客们则争相为远方的亲友寄上一份盖有最东邮戳的明信片,把“东极抚远”的祝福邮寄给最牵挂的人。据宋立坤介绍,近年来,景区围绕“黑瞎子”动物IP形象,陆续推出毛绒玩具、冰箱贴等20多种文创产品。今年景区与马迭尔集团合作,推出蔓越莓系列雪糕和文创雪糕,累计销量已超20万支。

    今年,黑瞎子岛景区的研学成绩单较为亮眼。贝壳沙滩营地共推出10多场研学活动,单次人数最多的达到五六百人。探秘野熊园外新建的熊熊影院和熊熊手工坊,让“小孩哥”“小孩姐”来了不想走。

    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福如东海……自古以来日出与东方就代表着美好的寓意。今年,东极宝塔推出的“宝鼎祈福”体验类项目,颇受游客好评。

    宋立坤表示,一直以来,抚远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型旅游景区为基础。黑瞎子岛锚定“绿色生态旅游岛”建设目标,在岛上塑造了“水中有鱼、空中有鸟、草中有熊、全岛皆是湿地美景”的良好游览环境,不断丰富旅游供给、优化旅游服务、培育融合业态,让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人文之美、国家情怀。

    熊园里的“铁憨憨”

    做好“文旅+”大文章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28日,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经过39天的奇幻漂流,在黑瞎子岛迎来收官之旅。

    8月4日,东极抚远首届国际蔓越莓音乐节劲爆来袭。

    8月11日,2024东极(抚远)黑瞎子岛马拉松鸣枪开跑。

    今年以来,黑瞎子岛上活动多多、亮点纷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今年前七个月,岛上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47%。

    “今年抚远新增了百余家宾馆,但在暑期还是达到了一房难求的状态。几乎所有饭店就餐高峰期都需要预约等位。旅游市场持续向好,为旅游从业者注入了强大信心。”宋立坤说,8月中旬抚远至漠河航班开通,为黑龙江省边境游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2024年伊始,“尔滨”成为冰雪旅游的顶流,对黑瞎子岛景区发展有哪些启示?宋立坤认为,要增加体验类项目,弥补短板;研究做好四季旅游,加大对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打破黑瞎子岛“夏热冬冷”的局面;深度挖掘抚远文旅特色,突出东极元素,打造四季不同体验的旅游产品;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强精准营销。他期待着,未来能通过中国“四极联动”,进一步提升抚远的知名度。

    东极宝塔是黑瞎子岛的地标性建筑

    关于黑瞎子岛文旅的未来发展规划,宋立坤有着清晰且明确的思路。他表示,下一步,黑瞎子岛景区计划在“文旅”+祈福、跨境游、研学游、水上游和演艺方面上做大文章,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紫气东来,福源抚远”的东极IP,重点打造祈福文化,在部分景点增加祈福互动类设施和项目;打造跨境游和边境游重要集散地,形成跨境游和边境游双精品牌;把东极作为起点,与饶河、漠河、黑河,通过“最美331公路”串珠成链,推出“来东北,必去东和北”旅游产品,通过东极-北极的航班,吸引更多人打卡东极和北极;结合抚远地域特色,深度挖掘垂钓研学、农耕研学、赫哲族文化研学线路;开发水上项目,增加界江游船等;增加抚远地方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为游客提供夜游宝塔的全新体验。

    “黑瞎子岛景区从2011年7月对外开放,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采访最后,宋立坤提供的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他向记者透露,抚远市正谋划组建抚远文旅投集团,打造专业特色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文旅集团,谋划抚远文旅产业新征程新跨越新发展。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东极抚远,来黑瞎子岛解锁东极生态美景,尽享“两国一岛”风情。

    记者手记:黑瞎子岛的守护者

    仲夏,凌晨三点多,日出唤醒清晨,黑瞎子岛光彩重生。

    伴随着华夏第一缕阳光,黑瞎子岛国家自然保护区青龙水道哨卡的巡护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王强,32岁,当了3年巡护员。杨晓光,五十出头,在保护区工作近6年。一大早,记者与王强、杨晓光沿江巡护一圈,行程近100公里。4个小时下来,记者也深度体验了守岛人的苦与累。

    太阳跃升越高,强烈的紫外线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在船只无法靠近的巡护区域,王强和杨晓光只能徒步前往。遇到比人还高的草丛,不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嗷!嗷!”每次进入草丛前,王强都要喊上两嗓子给自己壮胆,以防“熊出没”真实上演。沿途草木茂盛,蚊虫叮咬,身着厚衣服的他们,不一会儿就热得满头大汗。

    王强说,他最怕走到沼泽地,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鞋子就灌包,三四个小时下来,双脚泡“浮囊”了。

    每年从开江到封江,巡护员要连续在哨卡待7个月。封江后,巡护员轮流值班。隆冬时节,岛上积雪没过腰身,他们骑上雪摩托巡护,驰骋在零下40摄氏度的户外,手冻得发麻,也毫无怨言。

    “现在,岛上几乎没有打鱼的。岛鱼多了,鸟也多了,环境越来越好。”每当王强在巡护途中救助了小动物,发到朋友圈,收获“一大波赞”,是他感觉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刻。其实,王强知道,那些“小红心”不仅是对他的认可,也是对黑瞎子岛所有守护者的认可。

    感谢黑瞎子岛无惧风雨的守护者。有你们,风景这边独好。

    (图片由黑瞎子岛旅游景区提供)

    记者:丁燕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