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奔赴在“回家”的路上
    读苏童散文集《八百米故乡》

    《八百米故乡》\苏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7月

    □胡胜盼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期间,“春运”成为特有的人口流动现象,被称为“史诗般的人口迁徙”。“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春运文化”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故乡,它是一根绳,永远牵连着游子们的心。品读苏童散文集《八百米故乡》,这种浓烈的情感也会在有意无意间爬上我们的心头。

    《八百米故乡》是作家苏童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共分为“河流的秘密”“八百米故乡”“虚构的热情”三辑。苏童以小说闻名,其散文也是别具一格。苏童的散文贵在真切自然,简洁而又风趣,平实却有细致的韵味,犹如一幅白描画,恬淡而又蕴藏浓密的情绪与体会。他的散文,若是把其中的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常态生活图景收集起来,完全可以作为其笔下小说世界的补充,它是作者对生活与众不同的感受,也是作者多年深厚文学修养和文学底蕴的体现。

    从童年回忆到故乡风物,再到创作经历,《八百米故乡》对苏童散文代表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苏童对童年生活是留恋的。他的《露天电影》《过去随谈》《初入学堂》《童年的一些事》《九岁的病榻》等作品,均以充满沧桑与沉静之感来回顾童年生活。《露天电影》中动情地写道:“直到现在我的记忆中还经常出现打谷场上的那块银幕。一块白色的四周镶着紫红色边的银幕,用两根竹竿草草地固定着,灯光已经提前打在上面,使乡村寂寞漆黑的夜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明亮欢快的窗口。”露天电影很简陋,却渗透有故乡的气味。那一面幕布,那一束追光,是留在苏童梦里的童年,也是留在许多游子心中的童年。《初入学堂》中,苏童思念恩师,情真意切:“陈老师已经成为混乱年代里一盏美好的路灯……而我的耳边依稀想起二十多年前陈老师的声音,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陈老师也是一道光芒,这道光芒照亮了苏童文学创作的前行之路。

    苏童的散文大致可分为往事钩沉、世相小品和文学琐谈三类。他常常驻足停留于古典与现代的边缘,东方与西方的交界,体验世态人生的变数,有节制地抒写生命的歌哭,体味文学大师的经典叙述,以散文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自己的倾诉欲和呈现欲。他的散文,通过对故乡风物和人物的回忆,对童年往事和过往生活的感悟和沉淀,释放出浓浓的温情。他的散文,也通过谈文说艺,勾画出了自己的创作心灵史。正如他所说,“我唯一坚定的信仰是文学,它让我解脱了许多难以言语的苦难和烦扰。我喜爱它并怀着一种深沉的感激之情,我感激世界上有这门事业,它使我赖以生存并完善充实了我的生活。”

    “清新流丽,情思悠长,美学价值出众”是苏童散文的审美特征所在。他以委婉的笔调描摹江南的生活场景,读来有如咀嚼橄榄,余味无穷。人生就是一棵树,人生如树,树如人生。《三棵树》这篇优美含蓄、颇有深意的抒情散文表面上叙述了作家人生经历中的三棵树(苦楝树、石榴树、枇杷树)得而复失的故事,实际上运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以感伤的情调、细腻的文笔和多彩的意象,真切细致地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雨和瓦》像是一首旋律多变、优美动听的抒情乐曲,又像是一帧充盈着童真童趣的水墨画,作者在如乐似画的描写中,尽情地抒写了如水般清澈纯净的亲情。在《女裁缝》《女儿红》《女人和声音》中,苏童写了一些对他的人生没有重大影响,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特立独行”的苏州女人。作品中,作者以融入的姿态重返记忆深处,钩沉并回味那些久落尘埃、饱含人间深情的诗性图景,“纸上江南”也随之显得更为丰盈饱满、亲切可感。

    “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八百米故乡》的结尾,作者这样回答自己。然而,临近年关,“回家过年”又总会像是一声无言的集结号,撩动我们的心弦。似乎没有理由,似乎又很有理由。苏童在《水缸回忆》中说:“我怀念那只水缸,其实是在怀念我的好奇心……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是的,故乡就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梦,因为那是一方属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栖息地。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