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姿杉
“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到哈尔滨,您眼前的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75栋历史保护建筑汇集了欧洲15世纪至19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被称为‘汇百年建筑风格,聚世界艺术精华’的开放式建筑艺术博物馆……”在人头攒动的中央大街上,每到晚上六点,就会有一支志愿讲解团,他们手持无线麦克,身披红色绶带,热情且专业的开场白很快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这支志愿讲解团队由黑龙江大学的教师组成,他们当中既有年近花甲的资深教授、科研教学的中青年骨干,也有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哈尔滨城市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向游客们讲述哈尔滨和中央大街的文化底蕴,也向游客们讲述发生在中央大街乃至哈尔滨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
“哈尔滨是多元文化的载体,作为一名黑龙江大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讲授哈尔滨的文化,希望能够帮助游客们更好了解哈尔滨、喜欢哈尔滨,为游客们的冰城之行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魏影表示,他们将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学识讲好龙江故事,传播龙江美景,弘扬龙江精神,做好家乡“推荐官”。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臧伟强告诉记者,通过讲述发生在中央大街乃至哈尔滨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让游客们知道了哈尔滨不仅是世界冰雪之城、世界音乐之都,也是一座光荣的英雄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现场很多游客对哈尔滨同样火爆的高校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为了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博物馆参观,也亮出了“绝活”,设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互动活动。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走进黑龙江大学博物馆,一曲婉转悠扬的赫哲族嫁令阔民歌《温吉尼》展现了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博物馆里,古朴典雅的非遗麦秆剪贴画,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麦秆世界,体验剪贴的乐趣;“口弦琴”和“赞达仁”传承人戈龙祥现场演唱鄂伦春小调,游客陶醉在悠扬的旋律之中,感受着鄂伦春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黑龙江大学馆藏文物展,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东北野牛化石、披毛犀化石,铜升龙、玛瑙石镞、黑水靺鞨罐、金代铁器、狍头帽、鱼皮衣、桦皮船等文物琳琅满目,生动再现了黑龙江流域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文化艺术展厅,参观了新中国文艺从延安走来专题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手迹,大家了解了延安鲁艺的历史原貌、历史成就和对新中国文艺的深远影响。
这场非遗文化盛宴,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有更多机会了解、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