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民生关注
    办好民生实事 绘就“幸福底色”
    双鸭山交出“十四五”亮眼民生答卷

    双鸭山迈入高铁时代。潘秀萍摄

    市政广场人工湖美丽景观(资料片)。李春摄

    公园里百花争艳(资料片)。张仁才摄

    安邦河畔鲜花盛开(资料片)。张仁才摄

    社区一景成为网红打卡地(资料片)。张仁才摄

    喜庆的日子。张仁才摄

    □杨军 本报记者 潘宏宇

    从住宅到公路,从工厂到商场,从学校到医院,从社区到乡村……双鸭山城乡的“一路繁花”记录着煤城新时代的幸福画卷。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时间节点,双鸭山大地的巨大变化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

    双鸭山西站、高铁新区广场、双鸭山高铁公路综合客运枢纽中心相继建成使用,双鸭山迈入高铁时代;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连接四县,沟通四区,辐射各乡镇、建制村的公路网络;持续实施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0处,实施寒葱沟水库、小佳河拦河闸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5座;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21个,840栋楼,新建及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管网819.87公里;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地率从37.9%提升至41.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8万人,职业培训6万人,创业成功1.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九连增”……

    五年间,双鸭山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善出行环境 打造宜居家园

    “原来我们这片区域都是上坡,走路很费劲,迎宾大道修好后十分便利,走起来舒服了!”“以前没有这些景啊,现在来承平湖公园,感觉心情老好了。”身边的变化让城市更加漂亮便捷,也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惬意。

    一个个变迁,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双鸭山区域交通网络持续织密,累计新建改造市政道路63条、背街巷道37条,初步形成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高铁修好后,原本一天的路程变成几个小时,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感到十分自豪。”“回家的速度变快了,距离家好像更近了。”在外的游子纷纷表示。

    从承平湖公园的华丽蝶变,到迎宾大道的崭新换颜;从基础公交亭的功能升级,到多功能民生空间的落地生根。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把“住有宜居、行有便捷”的美好愿景,悄悄融入百姓每一次出行的脚步。

    新增绿地128.79公顷、改建公园9座,形成“15分钟公园圈”。生活垃圾可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4个、880栋楼,惠及4.45万户,改造面积405.69万平方米,改造内容涵盖水、电、气、热、路、绿、照明等基础设施;改造农村危房896户,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4.71万套,实现了从“忧居”到“宜居”的转变。

    心系百姓冷暖 办好民生实事

    关注群众需求,从细微处入手,近日一场下水滴漏管道修复行动,让宝山区新安街道东平社区居民彻底解决了“心病”。尖山区开展的“情暖双节·关爱同行”活动,用实际行动织密了民生保障网,保证辖区困难群体能够温暖过冬。

    “十四五”期间,双鸭山市锚定民生需求靶向发力,用发展提升幸福指数,不断筑牢民生保障基石。

    通过连续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保障水平,社会救助保障对象达到69263人,享受补贴的残疾保障对象3.5万人,全市社会救助体系更加精细化。实施“福彩圆梦”助学工程,资助困境儿童就学7600人次,全市66个乡镇(街道)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

    “有了这副拐杖,出门安全多了,太感谢社区了!”近日,岭东区东升社区居民邓大爷接到一副崭新的拐杖,这份贴心的礼物是社区开展“圆梦行动”所传递出的温暖。同样,四方台团区委联合区妇联、区医院等开展的青年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贴近老年群众需求,受到普遍欢迎。

    目前,围绕构建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双鸭山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8个,建设社区助老餐厅和中央厨房以及助餐点32个;以市级两个公办社会福利院为牵动,为机构内失能老人提供医疗诊治、保健养生、心理健康服务;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促进“助办、助洁、助急、助行、助浴、助医”六助上门服务全覆盖,共完成服务工单万余次。

    文化惠民暖心 幸福生活加码

    翻开双鸭山“十四五”民生答卷,每一项举措都贴着“百姓需求”的标签,每一步前行都踩着“群众期盼”的节拍。

    “现在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广场有演出,社区也经常组织活动,我们这些退休人员总能凑一块儿唱唱歌、跳跳舞!”“生活水平上去了,精神头也足了,希望外地的朋友都来双鸭山看看,感受一下我们这儿的文化氛围!”

    群众有这样的“文化幸福感”,缘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落地。五年来,双鸭山以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核心,成功打造国家一级图书馆、入选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让文明实践真正融入居民生活。

    文艺创作显匠心,本土故事唱进心坎里。大型原创龙江剧《我和我的村庄》在黑龙江省北疆文化艺术奖和全省新剧目调演中荣获多项奖项;省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大型舞台剧《烽火七星山》引发党员干部群众强烈反响。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城市故事在笔墨光影中代代相传。

    文化遗产活化赋新能,千年遗址成“网红打卡地”。“以前只知道饶河有好山好水,没想到小南山遗址藏着这么深的文化底蕴!”“现在周末就爱带孩子来这儿,既能增长知识,还能感受咱双鸭山的历史。”市民们纷纷感叹道。

    公共文化暖人心,家门口畅享幸福生活。“十四五”期间,双鸭山市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力、文化旅游体验更丰富,为百姓生活注入满满幸福感,也为城市发展增添强劲动能,交出了一份文旅深度融合、百姓共享红利的亮眼答卷。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