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空俯瞰:鹤岗市向阳区。

城市秘境:异域风情打卡地。

非遗传承:冰花瓷作品创作中。

市井烟火:熙熙攘攘的早市。

时光回溯:光明街“时光隧道”。

墙绘温情:方寸之间新写意。

康养新篇:宏祥康养服务中心。

城市印记:鹤岗城市记忆博物馆。

活力绽放:火热舞蹈跳起来(资料片)。
□文/摄 姜玥涵 陈颖 本报记者 吴树江
深秋的鹤岗,第一场雪悄然而至。雪花轻盈地飘落在鹤岗市向阳区的上空,这里书写着生动的生活诗行:清晨,阳光照进老旧小区暖融融的房间里;午后,社区活动室中,华调吟诵的韵律与蛋雕刻刀的轻响交织出文化回响;入夜,太阳能灯映照着墙绘的青山鹿影,晚归人踩着暖光走在回家的路上。
从曾经的煤矿渣土山变身如今的“幸福角”,到非遗技艺走进寻常人的生活,再到早市持续三十载升腾起“绿色经济”的烟火——鹤岗市向阳区这片承载着煤城记忆的土地,以“人民至上”为笔,把民生实事的“硬支撑”、文创服务的“软滋养”,绘成宜居宜业的幸福长卷,每一笔都是看得见的变化,每一处都是摸得着的温暖。
“实”字打底 民生答卷暖人心
向阳区的民生工作,以“实”字打底,暖在人心。近年来,向阳区始终锚定群众“急难愁盼”,把“为民办实事”做在日常、抓出常态。曾经困扰居民的屋顶漏水、单元门破损等“烦心事”,如今已在逐项清零——专业施工队爬楼顶、修屋面,1400平方米的老旧屋顶重焕新颜,200余个漏水点彻底“封口”;“单元门整治”专项行动走街串巷,185个单元声控灯重新亮起,171扇窗修整得严丝合缝,84扇新单元门牢固耐用;“设施修缮”专项行动全域推进,319处落水管完成更新,街角巷尾建起小型休息点,94套桌椅让居民歇脚有了好去处……2024年至今,已有5条城市道路焕新;420余处破损路面修补平整;27处破损台阶修复一新;更换了50多个破损井盖;两处无物业小区路面重新铺设;1300余棵树木修剪得疏密有致,近600棵新树苗在小区里扎下根;增设27个便民信息栏、26个太阳能路灯、新划定停车位450个——百姓的“期盼声”已化作了满街满院的“点赞声”。
“房产证终于拿到手,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向阳区紫晶城的居民们兴奋地说。因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居民多年没有拿到房产证。近日,向阳区啃下“硬骨头”,经区政府协调,目前紫晶城40、41号高层321户居民中的253户已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房产证。
今年,“洁净向阳”百日攻坚热潮席卷全区。区委书记、区长当“总指挥”,清理整治、巡查督导等小组各司其职,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们拿着扫帚、扛着铁锹齐上阵,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劲头,向私搭乱建、环境脏乱等“城市顽疾”宣战。如今的向阳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席地可坐”已成为居民日常——包保领导带队巡查,乱堆乱放的杂物清走了,破损的设施修好了;多部门联动保洁,小区楼道一尘不染,户外广告牌匾擦得锃亮,市政设施维护得妥妥帖帖,宜居水平节节攀升。
“以前窗外是四层楼高的渣土山,蚊虫飞、臭味飘,根本不敢开窗。现在推窗就是红砖广场,心里敞亮极了!”在南翼社区新建成的1600平方米休闲广场上,70岁的代秀娟老人满脸笑意拉着记者的手说。谁能想到,面前这个居民跳舞、下棋的乐园,半年前还是堆积了30余年煤矿渣的土山。据介绍,明年的二期建设还将在广场上加装健身器材,让居民们的快乐再升级。
在红叶社区吉祥小区,新换的窗户映着秋日阳光——在社区的帮助下,这个无物业小区的居民成立了业委会,引进了物业公司,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更换了居民楼的老旧破损门窗,物业服务也步入良性循环。在煤城社区德丰小区,30米长的彩绘墙画满生活趣事,这是市教育局帮忙加固绘制的“文化风景线”,而新引进的联福物业公司“先服务后收费”的做法,让居民住得更踏实;北山街道建安处家属楼昔日杂乱的转角,早已变成了“转角花园”,社区在这里安装了太阳能灯、摆设了休闲椅,居民们自发种花种草,把小园打理得生机勃勃。今年启动的“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行动”,让向阳区的多个无物业小区迎来“新管家”,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民生服务不止步,便民举措暖人心。红军街道今年3月开通的“社区我帮您”热线,成了居民的“贴心线”——微信群里广而告之,宣传视频里讲清流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台账记满需求,“帮办代办”服务送上门。截至目前,70余项群众诉求有呼必应,已办结落地30余项;675项事项分类管理,350项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和平社区供热管道改造得暖意融融,马葫芦清理得排水顺畅,文化墙绘得妙趣横生;光明街道振兴社区从“年年捡垃圾”到“人人护环境”,如今,健身器材粉刷得焕然一新,凉亭修葺得雅致怡人,一场“百家宴”摆开,居民们纷纷端出拿手菜,吃出了邻里情、社区暖。
养老有“食”力,康养有“硬”件。福雅、鸿福康助老餐厅让老年人“吃饭不难”:福雅餐厅从2022年运营至今,服务2000余人次,从“政府补、企业让、个人掏”的“三补模式”平稳转型市场化运营。在鸿福康餐厅,普通居民15元就能吃到两荤两素外加多种主食,且粥品免费;低保及低收入老人每餐只需8元;80岁以上老人每餐10元;其他60岁以上老人每餐12元。餐厅里的棋牌桌、台球案,让老人们吃得开心、玩得尽兴。新落成的宏祥康养服务中心是“养老乐园”——1.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280张床位,紧邻北山公园,推窗见景,康养、医疗“一站式”服务,台球厅、书画室、棋牌室样样齐全,内有豪华套房、单人间、多人间多种选择。餐厅食材来自自有蔬菜基地,顿顿配餐不重样;中心秉持“生态为基、医养融合、陪伴为核、国际为标”理念,打造“医护上门3分钟圈”“一园一泉一氧吧”,让老人们在陪伴中享受生活,快乐安度晚年。
平安向阳,科技护航。针对无物业老旧小区多、治安防控弱的问题,向阳区综治中心打出“科技+巡防”组合拳:小区出入口等8个关键位置装上监控,数据接入综治中心平台,稳稳补上安防短板;AI数字人当起“宣传员”,在网格群里播报解读《黑龙江省调解条例》,让法规知识听得懂、记得住;信访大厅设专门接待窗口,视频调解设备随时启用,定期开展法规、调解技巧培训。66人组成的调解专家库“按需点单”,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76起;民警带队分时段巡逻,织密了社区安全网。
未来,向阳区将继续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位居民,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创+非遗 匠心点亮社区生活
社区文创“活”色生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午两点,振兴社区的活动室里,清越激昂的吟唱声穿透窗户,黑龙江省非遗“华调吟诵”的代表性传承人于利(白桦)正带领学员吟诵《七律·长征》。70多岁的老党员张大爷闭着眼睛,跟着节拍轻轻摇晃着身体;返乡大学生小李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吟诵的韵律技巧。“要让华调吟诵走进社区、走进校园。”社区党委书记黄芹说,暑假期间,社区专门组织返乡大学生学习,这支团队还打造了“文化楼道”,路过的居民听到吟诵声,常会停下脚步跟着哼唱。向阳区还为于利(白桦)在光明街道搭建了录音棚,配备了专业设备。
四楼的蛋艺雕刻工作室里,另一番匠心图景正在上演。龙江工匠、鹤岗市蛋艺雕刻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岩,正俯身指导学员在鹅蛋上勾勒山水。桌面上,鸵鸟蛋、鹅蛋、鸡蛋整齐排列,有的被雕成镂空灯饰,灯光透过花纹洒出暖光;有的碎蛋壳被绘成风景油画,小猫、野花栩栩如生。“破碎的蛋壳不是废弃物,是‘碎片记忆’的创作素材。”陈岩拿起一枚鸵鸟蛋碎片说。1999年,刚从美院毕业的他因一则报道迷上了蛋艺雕刻,拜师学艺后,独创了“蛋壳油画”技法,将彩绘、镂空、浮雕等技艺结合,让蛋雕作品从摆件变成婚庆灯饰、文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现在社区居民、大学生都来学,老手艺有了新传人!”陈岩的脸上满是欣慰。
活动室七楼,旗袍秀队员穿着蓝粉相间的旗袍,踩着小碎步,腰间的流苏随动作轻轻摇摆;隔壁房间里,太极拳爱好者们慢悠悠起势,手如托云、脚似踩棉;葫芦丝的乐声从走廊尽头传来,与楼下的吟诵声遥相呼应。“这些可不是一次性表演,是我们社区常态化的文化服务。”黄芹说。
暑假里,向阳区“冰火相融,匠心传承”非遗陶瓷研学体验营在新建的冰花瓷研学基地开营,这也是基地落成后的首个活动。活动依托向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旨在传承陶瓷文化,让传统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活动中,黑龙江省非遗金水陶(冰花陶瓷)创始人、一级美术师王昌利,先为孩子们讲解了美学与陶艺基础知识,再带领大家动手体验揉泥、塑形、装饰等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创作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陶艺作品。
向阳区北山露营地今年7月开展的“幸福满龙江,中华一家亲”活动,吸引了众多来自贵州、上海、山东、江苏等地的房车旅行者。“我们走了很多城市,鹤岗让我印象最深。”一对来自贵州的姐妹一边吃着鹤岗菇娘,一边愉快地表示,“这场活动让我们感觉自己不是客人,而是像家人一样,一起联欢、一起吃、一起喝、一起跳、一起玩。”夜色中,居民和游客手拉手跳起舞,月光洒在每个人脸上,北山公园的风里,洋溢着“一家亲”的暖意。
夜幕降临,光明街的“爱的时光隧道”亮起灯光,12个月份爱情主题的红色钢架在光影里流转,这里已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往往会穿过“爱的时光隧道”,到两公里外的伏尔加庄园餐厅吃一顿正宗的俄式大餐,看一场异国风情舞蹈,再惬意满怀地归去。
护航“烟火气” 全力发展商贸经济
向阳区聚焦政商沟通,搭建政企互动桥梁,全面开展包联企业“暖企护航行动”,明确全区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名单。截至目前,已梳理260户辖区企业为包保企业,实现领导干部“一对一”精准覆盖,定期组织开展“政商沙龙”“企业家经验分享会”等政商交流活动20余次,组织业务骨干、企业服务员走访企业10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118个。其中,一百健身游泳馆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此项目由向阳区政府通过积极对接企业洽谈落地事宜,全程协助完成选址、办理施工手续,并助力企业招工,同时加强宣传报道提升群众知晓率,有力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向阳 9.9 狂欢嘉年华” 点燃金秋消费热潮。整合辖区音乐餐吧、台球厅等 25 家文体娱乐场所,依托 “场所深度互动引流” 机制、主题赛事、海量消费券及跨业态体验券,邀请全市民众免费畅玩,构建 “一处消费、多处受益”的良性循环。此外,向阳区还推出 “月圆中秋,礼赞国庆” 云闪付消费券,让民众吃喝玩乐得实惠,欢乐过 “双节”。
向阳区的友谊路早市是鹤岗人心中抹不去的“老街基”。这个已走过三十余载春秋的露天早市,从四马路蜿蜒至九马路,横跨六条街巷,聚集着700余户商贩。水果、蔬菜、生鲜、早餐、日用小百货……晨光里,烟火气顺着街巷铺展开来,每天近万人涌进这里购买生活所需,是鹤岗清晨最鲜活的“生活剧场”和“绿色经济”。
早市的节奏跟着季节流转:夏晨4点,商贩便踩着露水出摊了;冬晨6点,热乎乎的早餐摊便撑起暖意;无论寒暑,直至上午11点,喧嚣才缓缓落幕。秋日的凌晨4点多,早市已热闹非凡——早餐摊前飘着油条香,粮油摊摆着饱满的小米、黑豆,果蔬区的苹果、葡萄、西瓜堆成小山,郊区农户自家种的油菜、小白菜还带着刚采摘的潮气,“没施化肥”是最实在的招牌。活鱼在盆里甩尾,笨鸡在笼里咯咯叫,牛羊肉挂在钩上透着新鲜肌理,勾勒出生动的民生图景。
这里的每个摊位都藏着实干故事。60岁的贾玲凌晨1点就从八公里外的家中出发,车斗里码着刚摘的油豆角、大葱、玉米,“现采现摘,就卖一上午!”她的菜虽不如超市规整,却因是“小园菜”,吸引回头客步行半小时专程挑选。45岁的姜丽娟在早市摆摊二十余载,她丈夫每天凌晨去进货,她4点出摊,卖沙果、海棠果,夫妻俩从早忙到晚,靠摆水果摊供孩子读书、买房;吕玉岗夫妻的纯猪肉馅蛋堡摊前常年排着长队,二十年如一日的良心经营,供儿子读到了研究生。
热闹背后,是基层治理的温情守护。向阳区城管执法大队负责人赵汐濛介绍,早市有700多个流动摊位、1200余名从业者,夏季日客流量数万人,日均营业额约30万元。为此,城管部门须将规范管理与便民需求兼顾。明确划定经营区域,统一收摊时间,并在起止位置设置公告牌,对周边自发摊点采取“劝离+引导”模式,既维护市容,也兼顾百姓生计。
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特点,治理更显精细。水产区要求摊主铺设防水地垫,七马路两侧增设防渗漏垃圾桶,引导商户将污水、带水垃圾分类投放;果蔬区摊贩需自行清理泡沫箱、包装袋等废弃物;早餐区商户需处理完厨余垃圾方可离场,环卫工作人员则在上午10点30分后统一进场清扫,确保热闹过后街道重归整洁。近年来,向阳区在规范早市经营秩序中,累计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以“耐心沟通、公正调解”传递执法温度。
从凌晨的星光到晌午的日头,友谊路早市不只是买卖场,更是家庭生计所系、味觉乡愁所在。向阳区以“规范+温情”的治理,让三十年的烟火气持续升腾,既守住了小城鲜活的生命力,也让普通人靠双手拼好日子的奔头,在升腾的热气里愈发浓厚。
从南翼社区广场的晨光,到振兴社区活动室的吟诵;从吉祥小区新换的窗,到友谊路早市升腾的烟火——向阳区的幸福故事,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藏在人们推窗见绿的笑容里,藏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掌心的温度中,藏在商贩们靠双手实现的生活梦想里。
民生“小事”落地,是治理者的初心;文创“微光”汇聚,是文化根脉的延续;早市烟火升腾,是奋斗的底气。这片土地用实干消解“煤城”的刻板印象,用匠心书写生活的诗意,未来,还将有更多“人民至上”的答卷,在晨光与暮色里,续写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