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瑞)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与日俱增,“垃圾围城”现象一度成为很多城市亟待解决的环境和民生难题。记者从哈尔滨市城管局获悉,“十四五”期间,哈市精准施策,通过新建、扩建垃圾处理厂,优化环卫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截至目前,哈市平均年处理生活垃圾190余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实现100%全覆盖。
据哈市城管局环卫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哈市九城区平均日产生活垃圾5000余吨。目前,城区已建成并运行4个垃圾焚烧处理设施、1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设计总处理规模达7050吨/日,远超生活垃圾日产量。同时,1个设计处理能力300吨/日的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已投入使用,完全能够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需求。
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关键在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哈市城管局聚焦“一扩建、一新建”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扩建松北呼兰的京环垃圾焚烧处理厂,新建阿城区玉泉固废综合处理园区的光大垃圾焚烧厂,以满足垃圾处理工艺升级和未来垃圾增量需求。
垃圾本质上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正在成为哈尔滨绿色发展的新实践。“十四五”期间,哈市城区积极探索创新,采用“分类后的其他垃圾全量焚烧+炉渣综合利用+飞灰螯合稳定化后安全填埋”的技术路线,成功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垃圾焚烧不仅大幅减少土地占用,更将垃圾转化为清洁电能,实现资源再生利用。据估算,全市年产190余万吨生活垃圾至少可发电7.2亿度,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