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张宗民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发现落水者!启动救援程序!”随着指令下达,橙红色的水面救生机器人如离弦之箭,划破波光粼粼的水面,朝着模拟落水点疾驰而去。近日,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引入三台水面救生机器人,并开展实战演练。
水面救生机器人堪称水域救援“多面手”。机身搭载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智能避障装置,即使在湍急水流、复杂暗礁等恶劣环境下,也能精准规划路径。通过远程操控,救援人员可在百米外实现对机器人的灵活调度,不仅能快速抵达落水者身边,还能利用内置牵引装置,将被困人员拖拽至安全区域。
“传统救援模式下,救援人员需直面危险水域,而这些机器人就像水上‘侦察兵’,既提升效率又保障了救援人员安全。”通北局公司森林防火部负责人侯汉党介绍道。
实战演练中,逼真的救援场景扣人心弦。模拟落水点设置在4米深的水中央,“遇险群众”挥舞手臂呼救。救援人员迅速启动机器人,短短数十秒便抵达目标,“落水者”双手牢牢握住救生机器人,随后平稳返航。整个救援过程一气呵成,观摩人员纷纷赞叹。
“科技赋能让救援更有底气!”通北局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孙道森对记者说,“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水域救援需求激增。此次引进水面救生机器人,是公司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关键一步。后续我们将组织专项培训,让每位救援人员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同时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确保这些‘智能尖兵’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最大效能,为林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坚实防线。”
从人力救援到智能设备上阵,通北局公司在科技赋能救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随着这三台水面救生机器人正式“上岗”,未来无论是防汛救灾,还是日常水域救援,都将拥有更高效、更安全的保障。
图①:迅速营救“落水者”。
图②:水面救生机器人。
图③:平稳返航。张宗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