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城市发展效能、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应坚持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开拓创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实践平台。
升级提档,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换新。为了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市需要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与空间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更加现代化、智能化,进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方面,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提升硬件水平,打造兼具现代功能与城市美感的文化空间。以公共图书馆为例,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入手,分别设置静音阅读、电子阅读、儿童学习以及备考自习室等功能区,满足用户对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多元需求,同时馆内还应配置各类智能化设备,提升文化服务的功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着重解决文化设施的普及和均衡问题。城市边远地区以及经济发展较慢地区(例如城中村、棚户改造区、回迁区等),其经济发展起步较慢,相对应的公共文化设施也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优先在这部分区域规划公共文化设施,例如建设社区型的图书馆、文化中心或者便民文化站。以流动型便民文化站为例,便民文化站可以为流动性儿童图书车或者移动剧院等,旨在可以将文化资源带到居民身边,让居民在生活圈内就可以享受到文化服务,从而弥补部分地区固定文化设施不足的缺陷。
丰富内容,全面展示城市公共文化涵养。在日益开放、持续多元的现代文化生态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同样也要凸显多元化,为市民提供不同方面的文化服务内容,多角度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在公共文化活动设计方面,文化单位除了要开展传统的音乐会、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外,还应当引入更多富有现代气息的融合类文化活动,例如街头艺术展览、文创产品市集、城市文化节等,吸引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参与。例如,城市可定期举办本土文化节,在城市文化节期间组织各类文化主体举办民间艺术展览、民间手工艺创作、社区大剧院等活动,调动市民以及各类文化传承主体的积极性,用本土文化服务内容拉近市民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城市的文化凝聚力。另外,如今处在网络信息时代,城市还要丰富线上文化活动,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例如,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搭建城市文化网络平台,然后将城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的数字馆藏资源整合到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阅览各类文化内容。此外,城市文旅单位、传媒单位则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建立文化互动社区,鼓励城市居民上传文化生活实照,再配上故事讲述,推动城市文化的在线传播。
文化惠民,提升重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了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利用创新服务渠道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生活质量提升结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福利工作相结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聚焦退休老年人、无子女陪同老年人群体,可以为他们提供专属文化活动,例如开设老年养生课堂、举办老年娱乐活动、开设书法等生活艺术课等,帮助退休居家老年人以及无子女日常陪伴的老年人学习新的文化事物,充实晚年生活。另外,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以为福利院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文化培训与心理关怀,例如通过开设公益艺术课、户外夏令营等,用丰富的文化服务填充儿童文化生活,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受限于政府财政压力,文化惠民的实现绝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力投入,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志愿者组织、各类文艺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可以承接政府的文化服务项目,帮助政府更加高效地将文化资源推广至基层。地方传媒公司、文化企业等,则可以凭借其在文化市场的优势,用市场化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各城市应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有效地渗透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居民的文化服务获得感。
(作者系中共日照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