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龙江工匠领跑老工业基地新质生产力转型之路

    黑土地上,中国一重轧机轰鸣,大庆油田的抽油机摆动不绝,中车齐车的钢花与智能产线交相辉映。当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老工业基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在这场转型攻坚中,一批扎根重型装备、能源生产、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劳模工匠,正以创新破难题,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

    桂玉松

    桂玉松:给老机床装“中国芯”的跨界工匠

    “哐当、哐当……”走进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车间,曾经依赖人工操作的老机床如今在“智能大脑”的操控下精准运转。车工桂玉松站在一台改造后的深孔钻机床前,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变化,时不时对身旁的年轻技工进行讲解指导。

    今年51岁的桂玉松,与车床打了31年交道。从普通车工到智能设备改造专家,他的双手既握过冰冷的扳手,也敲击过滚烫的键盘。“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能只靠‘手上有油’,还要‘脑中有数’。”桂玉松的这句话,是他面对产业变革的深刻感悟,其中也有着毅然跨界转型的坚定信念。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非数控设备自动化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然而,老机床的数据采集、程序指令匹配、硬件接口设计等一系列难题,像一座大山横在面前。“别人能做到的,我们龙江工人也能做到!”不服输的桂玉松主动请缨,扛起了老机床智能化改造的重任。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桂玉松一头扎在了车间。白天,他反复观察老机床的运行轨迹,记录下每一个操作细节;晚上,他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钻研编程知识,常常熬到深夜。为了精准梳理产品的操作控制点,他把百余件不同规格的产品逐一拆解、测试,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一行行代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重试,3800多步精准代码终于汇聚成老机床的“智能大脑”。

    当“18米深孔钻自动化控制系统”首次成功运行,机床自主完成了钻孔、退刀、冷却等一系列操作,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年轻技工们围着桂玉松,兴奋地喊道:“桂师傅,您真给老机床装了‘中国芯’!”

    桂玉松指导徒弟

    桂玉松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带领团队趁热打铁,成功攻克“20米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出“数控系统智能指令”“轧电刀具监控系统”等多项创新成果,让一台台濒临淘汰的老设备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重焕生机,为重型装备制造的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能为企业、为龙江的发展出一份力,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桂玉松说。

    刘可夫:“红工衣+白大褂”的油田数转破局者

    在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数字化运维中心,一块故障电路板被放在显微镜下,刘可夫手持细小的焊接笔,正在进行精准的“显微手术”。他身着标志性的红色工装,却干着堪比“白大褂”的精细活,用精湛技艺破解了油田数字化转型中的诸多难题。

    “油田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引进先进设备,更要解决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瓶颈。”刘可夫深知,随着数字化设备在油田的广泛应用,仪表电路板故障频发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问题。过去,一块价值数万元的故障电路板,往往只能直接更换,不仅成本高昂,还影响生产进度。

    刘可夫

    如何实现降本增效?刘可夫将目光投向了深度与精细维修。他创新性地提出“红工衣+白大褂”的协作机制,带领团队成员化身“科研人员”,对油田常用的各类仪表电路板进行全面拆解、测试。为了厘清每一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他们查阅了上千份技术资料,绘制了上百张精准的电路图;为了解决常见故障,他们反复试验,记录下每一个故障点的特征与维修方法,最终编制出涵盖200余种常见故障现象的维修手册。

    “维修电路板就像给病人看病,既要精准诊断,还要对症下药。”刘可夫介绍,现在团队维修一块故障电路板,依据手册中的科学流程和精准电路图,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进行元器件级别的替换,成本不到新件的10%。据统计,他的团队每年维修各类仪表约1300块,修复价值超亿元,多次成功解决油田数字化进程中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

    2021年,“刘可夫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领衔人,刘可夫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艺和经验,通过“师带徒”“集中培训”“实战演练”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成功培养出170名高级技师,助力600多人顺利通过高级工鉴定。23年来,刘可夫的足迹遍布油田139.5平方公里的每一个井站,用坚守与担当为油田数字化转型筑牢技术根基,成为能源产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工匠标杆。

    刘可夫和工友研究问题

    李松:让智能产线“跑”起来的创新先锋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起重机分公司的智能产线旁,操作工李松正盯着五轴加工中心的屏幕,小心翼翼微调着参数。这台从德国进口的高尖端设备,曾让不少技术骨干望而却步,而李松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摸透了所有操作要领,成为驾驭智能装备的行家里手。

    “智能设备不是摆设,只有让它发挥最大效能,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升级。”李松从事数控加工工作28年,经历了从传统机床到智能产线的跨越。2020年,心盘加工生产线刚投用,35分钟的单件加工时间远远跟不上生产节拍,成为制约产能的“卡脖子”难题。

    “能不能优化加工工艺?”李松蹲在产线旁反复观察、琢磨,大胆提出将“径向切削”改为“轴向切削”的设想。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连续一周吃住在车间,不断调整刀具参数、优化加工路径。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单件加工时间硬生生从35分钟压缩至17分钟,让这条智能产线真正“跑”了起来。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2022年末,李松又将目光聚焦于锻造钩舌加工产线。该产线工序繁琐、效率低下,日产量仅10件。李松再次挑战自我,他重新编制加工程序,反复调试设备参数,优化夹具设计,最终将加工工序从8序减至5序,夹具由8套减至4套,加工效率提高一倍,日产量飙升至36件,成本降低40%。

    李松

    截至目前,经李松优化的产线已加工各类钩舌近两万件,创造价值约3500万元,节约成本750万元。在“李松数控加工工作室”里,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操作技艺、创新方法编成培训计划,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懂智能设备、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为龙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再苦再累都值得。”李松说。

    从老机床的“智能升级”到油田的“精准运维”,再到智能产线的“效能革命”,众多的龙江劳模工匠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正是这一扎根产业一线的工匠群体,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数字化转型的每一个环节,以实干破解技术瓶颈,以创新激活产业潜能,点亮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更让老工业基地在数智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王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