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王仁亮:让龙江沃土绽放“金与冰”的璀璨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华镇的一个村落里,寒地柴窑静静伫立。当窑门缓缓开启,松木与秸秆混合的气息裹挟着独特釉光扑面而来,一件件布满自然窑变纹理的陶瓷器物,在冬日暖阳下泛着温润光泽。这是王仁亮与上京窑相伴的第十二个年头,作为龙江创意设计产业扎根本土的代表人物,他用“文化溯源、工艺创新、生态赋能”的三重坚守,让黑土地的沃土绽放出“金与冰”的璀璨,更书写了创意设计扎根本土、赋能振兴的动人篇章。11月17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上京窑创始人王仁亮。

    作品展示

    扎根本土,让龙江土烧出独一份的特色瓷

    “别人说黑龙江的高岭土含铁量高,烧不出好瓷器,我偏要证明黑龙江的土不仅能烧出好瓷,还能烧出独一份的特色瓷!”谈及创业初心,王仁亮的语气中仍带着当年的执拗。

    黑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陶瓷发展优势:陶瓷历史可追溯至13000年前,新开流文化、金源文化等孕育了丰富的本土特色陶瓷;高岭土矿藏量居全国首位,五色土、陶土等相关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独特的寒地气候,让冰天雪地中烧制的陶瓷拥有区别于南方的独特特点。“黑龙江陶瓷资源丰富,我们一定要研究做出咱们自己的特色。”王仁亮说。 

    作品展示

    2015年,经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王仁亮带领团队自建的第一座寒地柴窑调试成功,经过多次的烧制实验,2016年上京窑金瓷终于烧制成功。这种独特的金色釉面,源于黑龙江高岭土的独特特点和其独创的烧制技艺,“金瓷的‘金’,既是颜色之金,也是金源文化之金。”同期研发的冰瓷则呈现出迥异美感:因烧制时离火较近、落灰较多,釉层更厚,形成类似冰裂纹的肌理与冰质触感,巧妙呼应黑龙江的冰雪文化。

    陶瓷成品

    截至目前,上京窑已自主研发建设四座寒地柴窑,完成63窑烧制实践,推出上京金瓷、冰瓷、玛瑙瓷等特色品类及十余种独有品牌,填补了黑龙江省近代自主研发高温陶瓷的空白。这些成果不仅被《中华茶器具通鉴》收录,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多位国际设计大师收藏,更远销海外,通过与英国VERTICE商店合作,金瓷咖啡杯创下单杯510英镑的售价新高。

    大件器物

    匠心坚守,让创意设计对接“民生地气”

    文化的传承需要匠人的坚守,“柴烧陶瓷,是把人为创造的有限性对接自然创造的无限性。”王仁亮分享着自己的思考。一座柴窑从制坯到开窑,需历经长达半年的周期:5个月手工制坯,1个月装窑、烧制、冷却,3000多件器物全靠手工完成。装窑冬季需10天左右,夏天也得5至7天;烧制阶段要三天三夜不间断值守,确保窑温稳定在1300℃左右;冷却和开窑还需等待5至8天,让器物在自然环境中完成完美的蜕变。

    烧窑时,木灰与泥坯中的钾、钙、锌、铁等矿物质相互融合,不仅让瓷器质感温润,还能在使用时增加水内的有益微量元素,有效改善水质。“就像柴火做饭最香一样,柴窑陶瓷喝水的口感也是最好的。”王仁亮说。

    窑炉

    此外,王仁亮团队创新研发的秸秆窑更具突破性与现实意义,目前已进入研发实验阶段。这种窑炉在烧制的前期采用秸秆压块燃烧,后段搭配松木柴补充热量,既降低了烧制成本,又为秸秆消纳和在文化领域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以文化+科技的方式,进行以秸秆为主燃料烧制特色陶瓷的研究,希望这种研究完全成功后,能有效地服务乡村振兴与特色文旅发展。”王仁亮介绍,秸秆窑的初次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功,下一步他计划研发四体柴窑,连接一个共用水箱,四个窑炉轮流烧制,利用窑炉烧制陶瓷时产生的余热加热水箱,通过热泵循环为周边农户和暖棚供暖,形成“秸秆利用-陶瓷创作-文旅增收-生态环保”的产业链模式。

    装窑

    守艺创新,让陶瓷文化绽放多元生机

    如今,上京窑已成为黑龙江创意设计产业的一张亮眼名片,但王仁亮深知,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需要代代接力。上京窑目前同花园小学和一些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陶瓷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窑厂,参与烧窑劳动,体验制瓷工艺。“孩子们在研学中收获劳动创造的快乐,在体验中深入了解家乡的陶瓷文化,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王仁亮说。

    在产品研发上,王仁亮团队持续深耕。除了已成熟的金瓷、冰瓷,正在研发的九间瓷、玛瑙瓷已取得初步成果,下一步还将深入挖掘渤海古陶、肃慎古陶等元素,进行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研发。“各地都有自己的陶瓷生产原料和陶瓷历史文化,我们要把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深入研发,努力创造更多的龙江特色陶瓷品类与品牌。”王仁亮介绍。

    烧窑

    此外,王仁亮还在研发乡村陶瓷文化产业模式,以秸秆窑为文化核心,打造陶瓷文化民宿、手工体验工坊,培训农民参与陶瓷制作,既能丰富农民的农闲生活,又能为农户参与文旅经营增加收益,推动乡村振兴。

    “人就像能量,存在的意义在于释放。不为了得到什么,只是想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为龙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些事。”王仁亮真诚地说。

    匠心灼灼,映照着他对本土文化的执着热爱;窑火熊熊,书写着创意设计的无限可能。

    开窑

    十二载匠心不改,王仁亮见证了黑龙江创意设计越来越好的发展历程,更证明扎根本土文化、立足本土资源、服务地方发展,是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之道。十二载窑火不熄,这簇文化的窑火将越烧越旺,为黑龙江陶瓷创意设计产业撑起传承与创新的脊梁,在黑土地文化振兴的征程上书写精彩的篇章。 

    陶瓷成品

    记者 石琪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