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纸墨情缘80年|三十三载墨香伴我行

    屈指算来,我与《黑龙江日报》结缘已33年了。从忠实读者到热忱作者,它是我无声的良师,亦是亲密的挚友。33年风雨同行,我随它成长,也见证它蜕变。这份情谊,如陈酿封坛,越品越醇厚;似深海藏情,愈沉愈浓烈。

    1992年12月初,我参军入伍来到黑龙江。当时,每个新兵班都订《黑龙江日报》,每天晚上看完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之后为半小时读报时间,这也让我与这份报纸结下了半生缘。

    作者阅读《黑龙江日报》

    读报是部队政治学习的一项内容,虽说《解放军报》《前进报》是学习重点,但《黑龙江日报》作为部队驻地的省委机关报,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长让我担任读报员,为读好报我总是提前翻看《黑龙江日报》,除团里统一盖章的“必读文章”要精读外,翻遍版面划出要读的重点,并抄在本子上。

    读报看似容易,对我这个来自胶东半岛的新兵而言却是道坎。刚开口,海蛎子味的口音就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让班长直皱眉。我买字典,利用早操或下哨的短暂时间练发音。日子久了,乡音渐淡,普通话越来越标准。渐渐地哄笑声变成了凝神听,有时我停下,还会有人催着快读。墨香裹着乡音蜕变的痕迹,成了我新兵连最暖的记忆。这是我与《黑龙江日报》的“读者之缘”。

    连队训练生活枯燥,《黑龙江日报》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业余时间,我逐篇揣摩版面上的稿件,从消息到通讯,记下不同体裁的笔墨章法。1996年8月,我犹豫再三,将《千份报纸寄深情》稿件投进邮筒,寄给《黑龙江日报》。

    作者刊发稿件的剪报

    半个月后,那篇稿件在《生活报》上刊发。那一刻,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遍遍地在心里自问,这是我写的稿件吗?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从天而降。素未谋面的编辑从众多来稿中选中我的稿件,这份暖意如星火,点亮了我的写作梦。从此,写身边人、记身边事,开启了我新闻写作的漫漫之路。我开始频繁投稿,编辑老师们总耐心修改,字斟句酌间让我的文字褪去青涩。

    1997年9月21日,《生活报》以大半个版面刊发我采写的《从雷锋身边走过的人》,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集团军政治部首长给我打来鼓励的电话。看着稿件,我有所顿悟,文字不只是抒情表述,更是传递力量。《黑龙江日报》成了我成长的阶梯。这是我与它的“作者之缘”。

    1998年从军校毕业回来,我因写作特长调到团宣传股工作,与报社联系更紧密了。我把训练场上的汗水、战友间情谊写进稿件,每当军营故事通过《黑龙江日报》刊发,一股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1999年4月初,我调到哈尔滨工作,所在单位领导给我们每个人订了份《黑龙江日报》。从此,给《黑龙江日报》投稿,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荣光。马一梅、文天心、杨铭、毕诗春、贾晶等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无穷,文字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在刊发新闻稿件、理论文章的同时,又在“北国风”“天鹅”副刊刊发多篇文学作品。

    作者刊发稿件的副刊版面

    我虽身居哈尔滨多年,黑龙江日报社也近在咫尺,却从未登门。那份敬畏与珍视,让我更愿隔着墨香,与这位“伯乐”默默相守。

    2022年7月,在张春姣社长、薛兰奎总编辑大力支持下,我所在单位在《黑龙江日报》开设“人大视窗”专版,每两个月一期。而我,也从最初的读者、作者,转变为专版的主要执笔人,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者。这是我与它的“传播之缘”。

    每次撰写稿件,33年前我在军营里读报的情景便会浮现在眼前。当年怀着敬畏之心品读报纸的新兵,如今以传播者身份,在这份承载着责任与温度的报纸上,讲述人大故事、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代表履职风采,让这份报纸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

    33年如白驹过隙,尽管自己工作岗位几经变换,对《黑龙江日报》那份爱从未减退,心中永远充满感激与感恩。

    尹栋(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策划:井洋 文天心;执行:于晓琳 许晓彤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