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调队员穿过溪流。

森调队员穿过溪流。

在密林中穿行。

互相搀扶。

女森调队员在外业工作。

背着沉重的设备徒步走进湿地。

张志鹏在外业工作中。
□文/摄 本报记者 唐海兵
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横亘着无垠的林海与湿地,这是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也是生机勃勃的自然宝库。在这片浩瀚的绿色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脚步丈量林地,以汗水浸润沃土,以责任守护苍翠。无论春夏秋冬,他们的身影始终穿梭于密林深处、跋涉在荒野沼泽。他们就是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的森调队员——一群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绿色四季赞歌的无名英雄。
A
春之章 虎啸伴行 峭壁穿梭
3月,春寒料峭、冷意尚浓,部分林区依旧覆盖着残雪,但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内,一支森调小队已背起沉重的仪器装备,在崎岖陡峭的山林中艰难穿行。他们的任务,是对这片区域进行详尽的实地核验与资源调查,精确掌握每一片森林的“健康档案”。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虎豹公园的核心区域,现在要检查的是3-21的林班,我们要对这个林班的整体情况进行现地核验,要记录树木的胸径、树高、林分结构、更新状况等,用于评估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在草原湿地调查监测评价室刘传龙的介绍中,同组的森调队员们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工作。
“今天我们的工作任务非常重,大家动作要准确且迅速。因为这里是虎豹出没的核心区,除了东北虎、东北豹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大型动物,活动都非常频繁,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刻警惕异常声音,并且要保证在天黑之前迅速撤离,避免发生危险。”刘传龙的目光警惕地扫过幽深的丛林。
在与森调队员一同工作的过程中,记者看见他们不时地拿出汽笛,发出极具穿透力的声音。
“这是专业的高音发令喇叭,通过鸣笛向周边的动物示意附近有人群出没,大家最好做到‘两不相见’。”刘传龙解释道。
在工作过程中,森调队员们不停地在山势陡峭的密林中穿梭,一个区域核验完又立刻奔赴下一个区域,似乎是在与太阳抢时间,与野兽比速度。路遇半冰半水的急流浅滩,队员们毫不犹豫地大步跨过,飞溅的河水打湿了裤脚也浑然不觉。
B
夏之章 酷热湿地 汗浸衣衫
盛夏7月,气温飙升至35摄氏度。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一片湿地深处,一群身着厚重长袖工装、脚蹬长筒胶靴的森调队员,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泥泞的湿地中。
“现在我们需要在湿地中设置一个40米半径的标准形样地,然后在四个方向定好角桩。”草原湿地调查监测评价室徐猛高声布置着任务,几乎与人平齐的芦苇丛遮挡了他的面部,让空中传来的声音都有些模糊。
“我们通过系统监测湿地的水质指标、植被覆盖、土壤状况,以及附近鸟类、昆虫等生物多样性状况,及时发现生态系统异常变化,为湿地生态修复和科学保护提供扎实的一线数据。”徐猛一手高举样线,一手拨开挡路的芦苇,向记者解释着这份工作的意义。
在大自然闷热的“桑拿房”里,汗水早已浸透他们的衣衫,每一次俯身记录、每一次测量采样,都是对意志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在另一片湿地区域,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价室的王会滨,早已带着他的爱徒孙中强进入湿地深处。齐胸高的水深让记者望而却步,只能透过无人机的镜头,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遥遥望去,蓝天与碧草组成无比优美的画面,若是不细细观察,很难发觉在摇晃的芦苇丛中,不断变换位置的两个小黑点,但正是这在大自然的衬托下显得分外渺小的身影,守护了一方的生态安全。
在两人顺利完成任务上岸时,褪下的长筒胶靴内已然灌满了水。
“像今天这种情况,湿地深处无法用车、船到达,只能靠两条腿走,有时积水特别深,下去之后就会有危险,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身体平衡性以及工作熟练度。”作为一名在外业工作37年的“老兵”,王会滨即将退休。
“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从刚参加工作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熟悉、热爱,越干感情越深厚。所以哪怕年龄已经很大了,我也要守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带好徒弟,让绿水青山的守护后继有人。”王会滨说。
C
秋之章 荆棘密林 坚守职责
熬过闷热的夏季,秋日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宜人。但若是一头扎进密林中,仍会在层层绿色包裹中感到憋闷。眼前是成片的荆棘,需要手脚并用开道,耳边是蚊虫的嗡嗡声,再小心都无法避免被树枝划破肌肤、被虫子咬上几口——这就是森调队员们在林中的工作日常。
“白桦,胸径测量完毕,30厘米!”密林中不断传来森调队员清晰准确的报数声。
在记者多次的外业采访中,有一个人的身影经常出现,他就是森林调查监测评价室的张志鹏。沉稳憨厚的他不善言语,却总是走在队伍的第一个。
“我们规划院的森调队员都是一样的,哪里有任务我们就出现在哪里,我们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在外面工作,回家陪伴亲人的时间非常少,心中都有愧疚,但一想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大家便都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了。”张志鹏说。
这其中,自然不乏女性队员的身影,她们背负着与男队员同等重量的装备,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坚韧,在密林中穿梭攀爬,一丝不苟地完成测量、记录、绘图等各项复杂工作,在绿水青山间恪尽职守,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森调队员大部分是男性,但也有女性。早些年的时候,林区道路交通不便,住宿条件也不好,我们就租住在林场或者老乡家的空房子里,需要自己搭炕、生火做饭等等。除了和男队员同样的外业任务,我们有时还会兼起厨子的工作,给队员们准备饭。”回忆起曾经的工作日常,女队员们另有一番感触。
D
冬之章 凛冽寒风 踏雪前行
冬日,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凛冽的寒风卷起雪沫,气温骤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群身着臃肿御寒服的森调队员,在及膝深的积雪中奋力前行。他们的面罩和眉毛上挂满了白霜,每一次呼吸都化作一团白雾。
在2024年冬季对齐齐哈尔市的森林资源普查工作中,生产管理科王志勇与生态修复室常杨带着自己的队员在林区内奋战了几个月之久。
“这次资源普查工作是全国性的一项大任务,我们从8月20日左右就进驻各个县区的作业点,已经在野外连续奋战了近五个月时间。中间只在十一假期短暂回家休整了一次,平时基本都驻扎在工作区。”常杨说。
冬季,严寒是最大的敌人,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手脚冻伤的风险时刻存在。在雪地中行走异常耗费体力,厚厚的积雪掩盖了地形,暗藏的沟壑、倒木随时可能带来危险。
“这份工作无疑是辛苦的,并且是不被人们所熟知的。有时家人问我,每次出去都做了些什么,我都没有办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让他们明白。”王志勇的话中感慨颇多,但一想起身上肩负的职责,他的目光又格外坚定。“不管家人理不理解、外人理不理解,我和我的队员们始终热爱这份工作。我们是真的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林区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眼睛、大脑,记录下林区的发展变化。只有摸清森林资源的真实家底,才能为制定林区保护发展规划、开展生态建设提供最准确、最核心的数据支撑!”
踏绿寻踪护北疆,栉风沐雨写忠诚。从虎豹出没的春日险峰,到酷暑难耐的盛夏湿地,到蚊虫肆虐深山老林,到寒风刺骨的雪原严冬。四季轮转交替,不变的是他们穿梭于林间的背影,是他们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森调精神。
这首质朴而铿锵的四季歌,将在一代又一代森调人的身上接续唱响,传遍龙江大地的每一个绿色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