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4000公里“汕鹤医联体”接力:破界而生的光明

    当89岁的王桂珍老人右眼纱布被揭开的瞬间,鹤岗市人民医院眼科检查室传来抑制不住的啜泣声。这位被青光眼和白内障折磨得日夜难安的老人,颤抖着抬起枯瘦的手,轻轻抚摸女儿脸上纵横的泪痕——老人右眼在近乎全盲三年后,终于重新捕捉到了生命中最珍贵的清晰轮廓。

    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医疗救治,不仅让253名像王桂珍这样的患者重见光明,更在南海之滨与北疆沃土之间,架起了一座穿透地域阻隔的生命桥梁。汕鹤医联体以“授人以渔”的协作智慧,书写了新时代区域医疗协调发展的温暖答卷,让“汕鹤眼科协作”成为跨区域医疗帮扶的“金字招牌”。

    白内障手术

    相遇:政策春风里的生命之约

    2023年8月召开的文旅推介会现场,汕头市副市长李钊与鹤岗市副市长齐东亮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谁也未曾想到,这场关于南北文旅资源互补的对话,会意外点燃医疗协作的火种。当李钊那句“汕头医疗资源可为鹤岗提供支持”的承诺落地时,两个相隔4000公里的城市,开始了一场改变无数眼疾患者命运的生命邀约。

    这场相遇的背后,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黑龙江与广东两省深化对口合作的政策春风中,汕头与鹤岗这两座分处南北的友好城市,在资源互补中找到了最佳契合点。作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23年不仅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分中心,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六年保持A级,稳居眼科专科医院第一方阵。这样的硬核实力,与鹤岗地区眼科诊疗能力的薄弱形成了鲜明对比——鹤岗当地医院此前每年白内障手术量不足50例,复杂病例需辗转千里赴哈尔滨就医。

    在随后的3个月里,两地考察团的密集互访为合作种子浇灌养分。汕头专家团队带着先进设备深入鹤岗义诊时,发现超过30%的筛查者因未能及时治疗而视力严重受损;鹤岗医护人员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手术室观摩时,被他们严谨、规范、精准、高效的手术流程及精湛的医疗技术所震撼。2023年12月18日,鹤岗市人民医院门诊楼前的揭牌仪式格外庄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远程医联体”与“互联网医院线下协作单位”两块牌匾揭开时,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副院长张铭志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已为18位鹤岗患者准备好了手术方案。“这不是简单的挂牌,而是把全国顶尖的眼科技术请进了鹤岗的家门口。”时任鹤岗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向明的话语掷地有声。

    合作的种子以惊人速度生长。2025年4月,“红心映照光明路,汕心守护鹤岗情”百名白内障复明工程策划案敲定后,汕头专家团队的航班时刻表被反复标注。6月底,17人组成的团队带着32箱手术器械星夜兼程,当他们出现在鹤岗市人民医院时,眼科病房外早已排起蜿蜒的长队。这些来自南海之滨的白衣使者不会想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让北国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希望之光。

    术前检查

    传承: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之旅

    鹤岗市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姜懿轩的进修笔记上,至今保留着汕头带教老师用红笔标注的细节:“显微镜调节旋钮顺时针旋转时,视野放大倍率每格增加0.5倍,需同步调整脚踏变焦。”2024年1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进修的经历,彻底颠覆了她对眼科手术的认知——带教专家连器械摆放顺序都有严格标准,手术前必须完成“器械定位盲测”考核。

    在眼底病组的两周培训,姜懿轩学会了“显微镜下的修行”。带教老师将眼底图像放大20倍,用红色箭头标注每根血管分叉的角度,连毛细血管的走行弧度都细细讲解。眼眶整形组的经历更像一场打破胆怯的试炼:“眼眶里的肿物明明挺大,老师却让我伸手去摸。”她至今记得指尖悬在患者眼眶上方时的战栗,“怕一触碰就弄破,怕给手术添乱。”老师笃定的声音让她鼓起勇气:“没事,感受一下它的质地。”那微凉而坚韧的触感,顺着指尖神经刻进记忆,“原来临床经验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指尖与病灶对话的温度。”

    汕鹤医联体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传统医疗帮扶“蜻蜓点水”的模式,构建“技术扎根+人才培育”的双轮驱动体系。张铭志教授提出的“放手不放眼”带教理念,在29人次北上专家的实践中落地生根。他们为鹤岗医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从简单白内障病例入手,到独立完成超声乳化手术,再到处理合并青光眼等复杂病例。鹤岗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任伟独立完成的百余例手术,正是这条成长路径的最佳注脚。

    四项新技术的落地填补了鹤岗眼科的技术空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实现术后次日视物,泪腺悬吊术解决眼睑变形难题,眶隔修补术让眼周整形无需远赴省城,人工晶体度数精准测量技术将术后视力预测误差控制在0.2以内。通过5G技术,眼底影像能实时传至汕头,专家隔着4000公里即可远程指导。任伟回忆进修时光:“从消毒流程到手术手势,每个细节都手把手纠正,每天动物眼训练都要考核打分。”

    人才培育的“造血效应”持续发酵。2024年鹤岗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量达16624人次,较合作前增长4%;白内障手术量81例,增幅高达47%。这组数据背后,是186场远程培训、323人次学习带来的质的飞跃。王向明感慨:“我们的合作分四阶段推进,从白内障治疗规范化体系到青少年近视防控,再到儿童斜视矫正,最终攻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每一步都踩着国家‘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的鼓点。”

    为白内障患者讲解注意事项

    瞬间:那些被光明重新定义的人生

    “我能看见日历上的数字了!”76岁的杨奶奶用颤抖的手指划过病床前的日历牌。汕头专家为她实施的手术,让这位10年未看清家人面容的老人重拾生活希望。当得知手术费用全免时,老人对着专家深深鞠了一躬。

    2025年初启动的百例白内障免费复明工程,覆盖101名鹤岗本地医保患者的筛查、手术及术后护理,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全免,直击“因病致贫”痛点。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48岁,不少人曾因家境贫寒放弃治疗。两地医院承担的35万元费用减免背后,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王桂珍老人的手术堪称一场攻坚战。89岁高龄、近乎全盲的右眼、极差的角膜状况,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汕头专家团队与任伟连续三天研究病例,手术方案修改了七版。当角膜内皮数值测出时,所有人都捏着汗——临界值意味着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失明。手术那天,专家握着器械的手稳如磐石,任伟密切监测指标,40分钟的手术仿佛一个世纪。当老人看清女儿笑脸的瞬间,检查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

    患者的感谢信堆成了小山。87岁的夏大爷写下诗句:“人民医院好榜样,医护人员最善良”;独居老人赵淑兰说:“现在能自己缝补衣服,不用麻烦邻居了”;退休教师刘建国寄来油画,画中是两地医生并肩手术的场景;59岁的叶某术后拿着“仁医仁术送光明 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激动不已:“术前看报纸得凑到鼻尖,现在视力稳定在1.0,连楼下车牌都看得清清楚楚。”

    鹤岗市人民医院院长杨刚志说:“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医疗理念的革新。我们正建立从儿童近视防控到老年眼病康复的完整体系,力争青少年近视筛查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这种从‘疾病治疗’到‘健康守护’的转变,正在重塑鹤岗眼健康生态。”

    医生在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

    跨越:医联体协作的范本式跨越

    2025年6月,“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光明中心”与“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实践基地”在鹤岗市人民医院揭牌,标志着这座北国小城的眼科诊疗正式接轨国家前沿。此前需长途跋涉赴省城的治疗,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

    汕鹤医联体的成功,在于精准找到资源互补的结合点。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需要辐射先进技术,鹤岗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代表亟待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这种供需契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让协作呈指数级发展。双方四阶段蓝图稳步推进:白内障治疗规范化体系已完成,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干眼治疗正在开展,儿童斜视矫正与眼整形手术即将启动,最终将攻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疑难手术。

    “过去做白内障手术依赖外请专家,现在能独立完成90%的常规病例。”鹤岗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司海涛自豪地说。协作边界还在拓展,在眼科基础上,两地正探索肿瘤治疗、中医理疗等领域的合作。汕头的国家重点专科肿瘤技术若复制到鹤岗,将为当地癌症患者带来福音;鹤岗的中医理疗特色也有望在汕头找到新场景。

    站在宏观视角,汕鹤医联体为区域医疗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技术移植,而是制度创新、人才培育和理念更新的系统工程;基层医院通过医联体可实现跨越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这彰显了中国医疗体系的韧性与活力——当4000公里不再是阻碍,共享医疗资源的阳光便会照耀每个角落。

    重见光明的患者为医生送来锦旗

    2025年7月的清晨,汕头专家们又一次登上北上航班。8月23日,9人重见光明;10月17日,20人恢复视力……等待专家们的,不仅是需要救治的患者,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生命接力——这场接力,将继续照亮更多人的希望之路。

    记者 吴树江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