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路径

    孙先民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我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新时代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只有以产业体系现代化托举国家现代化,守牢实体经济这一根基,才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和生态屏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更是破解老工业基地发展难题、激发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从实践上系统推进产业体系升级,既是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其核心内涵体现为三个统一: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统一。全会提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本质上是坚持“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二是创新驱动与要素协同的系统统一。全会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诠释,体现了生产力诸要素协同联动的系统观念。三是发展质量与安全保障的战略统一。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更要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同时必须服务于国家安全大局。全会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安全格局”,对于黑龙江而言,体现在粮食、能源、装备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龙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三个维度的理论指引。从政治逻辑上,要有胸怀“国之大者”的战略担当。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黑龙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足“五大安全”战略定位,将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从发展逻辑上,全会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龙江要以创新破解传统路径依赖,以协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绿色转化寒地生态优势,以开放激活沿边区位潜力,以共享实现产业发展成果普惠,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从实践逻辑上,要强化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自觉。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传统与新兴、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推动产业、科技、人才、政策等多要素协同发力,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基于省情实际,黑龙江现代化产业体系需突出三个特色。一是安全底色。以粮食、能源、装备等产业为基石,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二是寒地特质。将冰雪、黑土、森林等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寒地生物、冰雪经济、极地装备等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三是创新亮色。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老树发新枝”与“小苗成大树”并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路径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龙江发展阶段特征,需从“战略引领—创新驱动—结构升级—要素保障—开放赋能”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实践路径,推动“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战略引领统筹产业布局。产业布局需统筹区域、城乡、产业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一是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集聚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创新资源,打造产业创新极;沿边地区依托口岸优势,发展跨境能源加工、木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聚焦寒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格局。二是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三是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渗透融合,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打破产业边界,释放融合发展新动能。

    以创新驱动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创新生态。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聚焦寒地生物、页岩油开发、极地装备等领域,布局一批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攻关平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实验室—生产线—市场”转化通道;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三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优化创新政策供给,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以结构升级推动产业跃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需协同推进、系统发力。一是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数字红利。二是深化产业绿色化转型。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培育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化发展。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与业态创新,打破产业边界,催生新动能。

    以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供给。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三是创新产业政策实施方式。聚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等领域,强化政策协同性;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

    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需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入;发挥粮食、能源、装备等优势产品供给能力,服务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嵌入度和贡献度。二是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深化对外合作,发展跨境加工产业。三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与吉林、辽宁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共建跨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作者系黑龙江省公共政策与现代服务业创新智库首席专家)

    杨廷 制图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