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世昌
张世昌 沈航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这四大优势既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气所在,更是“十五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四大优势,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确定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一个容量巨大的增长空间,一个自主可靠的供给网络,和一个持续创新的不竭源泉。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充分发挥制度、市场、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合力
四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累的战略财富,其体系并非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遵循特定逻辑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核心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能力,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整合资源、凝聚合力,为其他优势的释放提供方向引领和机制支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内生动力,14亿多人口形成庞大消费与投资需求,为创新实践和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是坚实载体,涵盖41个工业大类的产业布局构建起上下游协同的生态网络;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关键要素,2亿多技能人才为制度创新、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这样的结构逻辑决定了四大优势的系统特性和协同效应。制度优势通过组织动员能力将市场、产业、人才资源导向战略目标;市场与产业形成供需互动的良性循环;人才贯穿于制度执行、市场运作和产业发展全过程,成为优势迭代的核心动能。四大优势相互渗透、相互强化,形成“制度护航—市场发力—产业落地—人才支撑”的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合力。
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制度优势为发展指明方向,市场优势激发内生活力,产业优势夯实实体根基,人才优势汇聚创新动能。四者协同作用,回应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要求,成为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战略机遇的关键支撑。
四大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制度优势通过顶层设计和战略调控,实现短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平衡;市场优势既满足社会再生产的现实需求,又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经济体系自我优化;产业优势提供价值创造的物质平台,通过上下游协同与关键技术突破增强体系韧性;人才优势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贯穿制度、市场、产业的全过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四大优势相互支撑、循环赋能,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支撑体系,不仅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也通过实践不断反哺制度完善、市场扩容、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形成优势与发展的双向反馈机制。
赋能高质量发展重点在转化效能
制度优势的转化是首要环节。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释放创造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在市场牵引层面,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型消费场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拓展中国市场的全球辐射力。在产业支撑层面,要立足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生态。在人才驱动层面,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完善战略科学家培养与引进机制,壮大工程师队伍,健全技能人才激励体系,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通过制度保障市场公平、市场引导产业方向、产业集聚人才资源、人才支撑制度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四大优势将在实践转化中实现互促共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要深刻把握四大优势协同的内在逻辑,以制度创新激活发展潜能,以实践成效检验转化成果,让制度优势更彰显、市场活力更充沛、产业根基更坚实、人才红利更丰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廷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