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韬
从1996年穿上警服起,李黎莉就把根深深扎进了龙江这片土地。三十年来,从户籍内勤到教导员,岗位在变,但她“爱民、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从警之初那枚字迹渐淡的胸卡,仿佛是她三十年基层岁月的缩影——见证了青春,又饱含深情。
户籍窗口里的温情
李黎莉在户籍岗位一干就是22年。虽然每天面对琐碎事务,但她却乐此不疲。外地来龙江县务工定居的李某,户口和身份证遗失多年,没有身份信息找不到工作无经济来源,生活陷入艰难困境。李黎莉主动联系李某原住地查证,翻查人员信息、过往经历、问询证人,反复沟通原住地协作,频繁在现住地奔走,忙碌20天终于帮李某拿到了崭新的户口簿。接过户口簿那一刻,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嘴里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辖区年迈的常奶奶在李黎莉多次帮助下领到了第一笔退休金,她用蓝布帕裹着苹果和橘子来到派出所,激动地对李黎莉说:“姑娘,你比亲闺女还上心啊。”22年间,李黎莉办理业务三万余件,零差错、零投诉。她的抽屉里存着37张群众留下的感谢纸条,最早的一张已经泛黄,上面工整地写着:“您的微笑比春天还暖。”
社区里的“铁脚板”
2019年李黎莉调任龙江县公安局学府派出所任副所长,负责基层基础工作。到任第一天,她就着手解决困扰居民数月的电梯故障问题。她带着维修师傅逐户沟通,仅用3天就凑齐维修资金,让电梯重新运转。
她的警民联系卡发出了多少张没人算得清,但文化社区的张大妈记得,半夜老伴突发心脏病,是李黎莉骑着电动车送医;五金店的刘老板知道,儿子打架进了派出所,是她带着孩子去道歉,还帮着找了份学徒工。有次暴雨冲垮了小区围墙,她带着民警和居民一起搬砖修补。辖区居民送来绣着“解民之难好警花”的锦旗,是警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至今还挂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
巧解千千结
有人说“社区工作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女同志能行吗?”但李黎莉用行动证明,女性的细腻和共情能力,恰恰是化解矛盾的“秘密武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李黎莉每年要调解数十起,成功率98%以上。她总结出“倾听共情—换位思考—寻找支点”三步调解法,总能精准找到问题突破口。
楼上孩子脚步声引发邻里激烈争吵,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最后还送上一双泡沫底拖鞋:“试试这个?走路没声音。”就这样,一场积怨顺利化解。她还推动“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调解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她常说:“矛盾就像一团乱麻,硬扯只会越扯越乱,得找到线头,慢慢理。”
校园里的“警察妈妈”
李黎莉是辖区四所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她创新推出“同伴观察员”机制,联合学校、社区、家长成立“护苗联盟”,5年间法治校园建设成绩显著。
曾有一个在校女孩杨某,因自卑消极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李黎莉耐心与她交谈,从生活细节聊到人生理想,逐渐打开了她的心扉。后来,这个女孩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脸上也多了笑容。李黎莉的普法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游戏、情景剧让孩子真正理解法律、敬畏法律。
队伍里的“知心大姐”
2023年任教导员后,李黎莉更像一位“知心大姐”,用女性的温柔和智慧,把队伍拧成了一股绳。
派出所里年轻人多,工作压力大,年轻民警小李初入职时难以适应,面对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无从下手。李黎莉言传身教,带小李走访群众,教他怎么和群众拉家常,怎么化解矛盾。在李黎莉带领下,小李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还被评为“优秀公务员”。“李姐就是我的师父,不仅教我业务,更教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小李说。
她还在派出所里设立了“身边的榜样”荣誉墙,营造“比学赶超”的向上氛围,推动派出所各项工作名列前茅。
30年来,李黎莉荣获各类荣誉40余项,她最珍视的,是群众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是一句句“自家人”的亲切称呼。“我就像棵老槐树,根扎在这里,就得为街坊们遮风挡雨。”李黎莉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