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提起石成祥,几乎无人不晓。这位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农民,种植水稻十七年,连续九年摘得水稻单产冠军。当记者问起他的种粮“秘籍”,他语气朴实:“好地、好种、好方法,就这三样。”
石成祥的种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他种植的是旱田。“下雨怕涝,天晴怕旱,一年到头提心吊胆。”石成祥回忆道,2002年一场特大洪水,让他三十多亩地几乎颗粒无收。这场天灾也催生了他心中一个坚定的念头:改旱田为水田!
改水田,谈何容易?200亩地,每亩改造费330元,加起来就是6万多元。“这么多钱,我根本拿不出来,只能全村到处借。这一借就是五年,我愁得整夜睡不着,头发白了一大半。”石成祥说,最难的是2007年,农场耕地一年一竞拍发包,那年我拍下200亩地,可连租金都凑不齐。到了腊月二十三,农场的人催租,说再交不上,地就收回。别人家都在热热闹闹准备过年,我和媳妇坐在家里,谁也说不出一句话。
“老石,地不能丢,我们帮你!”就在这个时候,农行建三江七星支行的陈主任推门而入:填表格、摁手印,找农户联保,三天之后,十万元真到账了。
农行工作人员了解农户信贷需求
地保住了,石成祥也拼上了全部心血。
建育秧大棚、选种催芽、调控水温……他把寒地水稻种植的书籍“快翻烂了”,吃住都在地里,每块田都放上温度计,一点不敢马虎。第一年,亩产达到1100斤;第二年,收获22万斤稻谷,他还清了债务,腰杆挺直了。“黑土地给了我一口‘争气饭’。”石成祥感慨道。
地的问题解决了,石成祥又跟种子“较上了劲”。他试种多个品种,一块地分成十几块做对比试验。产量不如别人时,邻居笑他“瞎折腾”。但他从不气馁:“好种子就像好孩子,你得信它、等它、疼它。”
2016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到建三江,随着管护水平的不断提升,地也越种越肥。当年,石成祥的水稻亩产突破1300斤,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单产冠军。妻子对他说:“当一次冠军是运气,年年冠军才是实力。”石成祥知道,自己不能停步。
良田是根基,良种是血脉,而真正让石成祥实现腾飞的是现代农业技术。
如今,石成祥用农行的“农机贷”购买了无人插秧机和高台育秧设备,确保“每一株秧苗都是最壮的”;农场建起物联网平台,无人机天上飞,传感器地里埋,“连一平方米的弱苗都能分析出原因”;贷款也不再需要上门调查,系统直联、秒审秒放,“惠农网贷”手机一点,几十万元瞬间到账。
从2017年起,他连续八年稳坐单产冠军宝座。截至目前,累计使用农行贷款930万元,交售粮食1020万斤。“这些稻谷要是堆起来,得像座小山。”石成祥笑着说。
粮食收获现场
如今,石成祥不再只追求“多打粮”,更注重“打好粮”。他开始种植有机水稻,发展“稻蟹共作”和“稻鱼共生”,不用化肥农药,水稻品质更好,收益也更高。
“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石成祥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建设了催芽车间免费供种植户使用;百万级大型农机农民只需出一半钱;种子、化肥、柴油也都享受实惠价;申请贷款也更方便了,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钱很快就能到账。
今年52岁的石成祥,种了半辈子地,却总觉得“最好的收成还在后头”。他的梦想是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让全中国更多人吃上放心、好吃、真正来自黑土地的优质粮。
“以前总有人说,种地是看天吃饭。但我说,我们北大荒人,种地更是靠‘国’吃饭!”石成祥语气坚定,“是国家的好政策,是科技的新力量,是农行的金融‘及时雨’,托起了我们庄稼人的底气,让我们敢想、敢干、勇夺丰收!”
记者 孙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