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纸墨情缘80年|兴十四村 跨越35年的持续采访

    兴十四村 跨越35年的持续采访

    作者:姚建平

    今年12月1日,《黑龙江日报》将迎来创刊80周年。八秩荣光,再续华章。在40年的新闻工作中,我亲身参与了1998年抗洪抢险、“8·4”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中毒事件、鸡西特大瓦斯爆炸、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许多往事仿如昨日。特别是在一个月时间里,两次奔赴兴十四村的深入采访,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时间过得真快,从1990年第一次采访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到2024年初我退休之际,已整整过去35个年头了。30多年的深情交往,我和付华廷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与兴十四村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

    作者工作照

    3月,正值全国两会召开。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当天下午3点多,地方新闻中心传来省委宣传部的通知:中宣部要求,对付华廷及兴十四村典型进行报道。省委宣传部已安排全国两会前方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付华廷,要求后方编辑部进行呼应,采访兴十四村。

    随后,报社通知我务必在当天赶到兴十四村。当晚,我披星戴月奔赴90公里外的甘南县,将近晚上10时,终于赶到了兴十四村。

    第二天早晨立即开始工作。当时,兴十四村主要领导都在外面跑项目、谈合作,村委会主任得知来采访后,赶回村里与我们见面,介绍村里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由于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兴十四村的发展,对村里建设情况还比较了解,所以在听取总体情况介绍后,立即到农业示范园区、村办企业、五保供养中心、温室大棚、农民公寓、兴十四村中学进行采访。3月12日晚,回到齐齐哈尔后,我又深夜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付华廷,付华廷告诉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我这个老农民能够与总书记坐一排,心情十分激动。回忆起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幕,付华廷兴奋地对我说:“总书记的讲话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我们要继续卯足劲儿好好干,作为一个老典型,兴十四村要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左)与付华廷(右)共读《黑龙江日报》

    当天夜里,我整理素材后,立即抓紧时间赶写稿子,夜深人静,字斟句酌。利用周六当晚、周日一天多时间,完成稿子后立即传回报社。3月14日,第一篇通讯《兴十四村 续写实现“中国梦”新故事》在《黑龙江日报》1版显著位置刊发,而这距离接到此次采访任务刚刚过去两天时间。随后,3月16日,第二篇通讯《兴十四村改革发展红利惠及众乡亲》在《黑龙江日报》4版头题刊发。

    当刊登兴十四村报道的报纸送到全国两会黑龙江代表团驻地时,付华廷打来电话:“你们报道的兴十四村稿子,写的太及时了,说出了我们农民的心里话,今天的报纸都被代表们抢光了。”听到电话中付华廷朴实的话语,连日来的奔波辛劳,仿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全国两会闭幕后,全省上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代表团讲话精神,省报编委会按照省委总体部署,及时推出《学讲话谋振兴创新路——风帆起龙江 干字我担当》专栏,选取龙江基层、企业干事创业的典型代表,以此体现时代精神,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时任总编辑袁晓光亲自策划、亲自点题,这一次,付华廷又成为龙江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典型代表。

    刊发作者稿件的版面

    2016年4月8日,又是一个星期五。下午编前会刚刚结束,报社打来电话,通知编委会决定,从下周开始推出新专栏,付华廷作为开篇报道,要求尽快采访、尽快交稿。刚刚做完中宣部典型兴十四村的报道,产业项目、民生发展等情况已经采写得非常详实,这次如何把付华廷典型人物的报道做深做透,我一时有些犯难。

    4月9日9时,我赶到兴十四村采访。一走进兴十四村村委会大门,就遇见刚刚从项目工地查看建设进度回来的付华廷。当年67岁的付华廷谈起村里这几年的发展,依旧还是说话干脆利落的老样子,他告诉我:“今年村里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多,时间不等人,干事业就是要只争朝夕啊!”

    从农业示范园区智能温室到兴十四村体育馆项目现场,从农村电商平台“兴村网”到红瓦白墙的别墅区,从村民公寓楼到采访付华廷妻子林淑美,两天时间里,我采访了村党总支、村委会、富华集团、第一代拓荒人、中学副校长、村环卫队清洁工人、普通村民等近20人。通过村里干部群众的生动讲述,多次与付华廷的深入长谈,一个清晰、丰满的全村百姓共同富裕带头人的人物形象展现在眼前。

    付华廷在温室大棚里接受作者采访

    在兴十四村采访的两天时间,我看到付华廷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忙碌紧凑,午饭、晚饭片刻休息时间,他坐在椅子上,找出随身携带的小药包,拿出注射针管和消毒棉签,给自己注射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随后吃上几种必服的口服药,再向我说起兴十四村未来的发展打算。几十年过去了,从一个中年汉子到年近七十岁的老人,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奔波劳累,他患上了糖尿病合并症、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一天下来腿肿、脚肿。看到付华廷疲惫的身影,我几次忍不住眼眶湿润,流下泪水。

    我在想,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是什么样的执着信念,让他保持旺盛的精气神。从付华廷身上,我看到了“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承诺的兑现,看到了一位朴实农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采访即将结束时,我脑海中构思的稿件框架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挖掘付华廷带领乡亲们创业的心路历程,通过付华廷干事创业的不懈追求,反映当今基层干部的时代精神。

    回到齐齐哈尔,我趁热打铁,连夜赶写稿子。从26年前第一次采访付华廷听他讲述组装第一台拖拉机的激动,到全村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向全国的喜悦,再到采访付华廷妻子林淑美,这位年已67岁的老大嫂爱怜老伴的感人泪水。与付华廷多年的交往,一个个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情切之处,我不得不停下敲击电脑键盘的手,让起伏的心绪慢慢平复下来。随后,历经一天半的时间,6200字的人物通讯终于撰写完成,及时传回到编辑部。

    作者在付华廷家中采访

    2016年4月13日,长篇通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生追求——记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在《黑龙江日报》1版刊发。通讯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省直厅局有关领导、齐齐哈尔领导打来电话,说你们省报的报道语言平实,非常接地气,没有以往的“高大上”,人物丰满、形象鲜活,这篇文章对广大干部提振士气,起到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付华廷书记看到刊发的文章后,打来电话说出了他的感受:“我看省报的报道很受感动,你是用心、用汗水、用泪水写出来的文章,所以就打动人。你是把我吃透了,只要我活着,就要干好每一天!”我想,是付华廷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才能够写出这样感情真挚的稿子。

    4月15日晚,总编辑袁晓光通过记者站站长微信工作群发出消息,时任省委书记王宪魁在当天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对省报刊发的付华廷通讯给予表扬,称赞该报道体现了黑龙江基层干部的精气神。

    应该说,兴十四村这两次重大报道的成功,是《黑龙江日报》前后方密切协作、共同作战的成果,才使得刊发出来的新闻作品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时间流逝,岁月无痕。每一次重大新闻报道工作完成后,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厚厚的采访笔记,内心总会有一段段令人难忘的记忆,每当想起,心里总会涌起一丝久违的感动。

    探寻“龙江第一村”发展脉搏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新闻感悟。这些温馨的记忆,会时不时地涌出,让我倍感珍惜,伴随一生。

    (作者姚建平,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齐齐哈尔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