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绿色发展看龙煤”系列报道之三
    矸石山的重生与蝶变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十月的矿区,秋风送爽。

    站在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新建煤矿曾经的矸石山旧址,脚下的土地已不再是硌脚的黑色硬块,而是松软厚实的沃土。新覆的土壤里,一大片玉米地已经染上成熟的金黄。而在东风煤矿,放眼望去,记忆中那座“高山”已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泛着蓝色光泽的太阳能光伏板,正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力。

    这些变化并非个案。龙煤集团累计为国家贡献煤炭超过30亿吨,源源不断为国家建设输送着能源血液。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也遗留下沉重的“包袱”——遍布四大矿区的78座矸石山宛如一个个巨大的伤疤,横亘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诉说着矿山开发建设的沧桑与辉煌。

    如何让煤城卸下这些“包袱”?如何作答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煤企答卷”?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保卫战,在龙江大地上悄然打响。

    从“一山一策”到“一盘大棋”的绿色革命

    矸石山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治理维护成本极高,成为企业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这些矸石长期被视为废弃物,其潜在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这些矸石山成为龙煤集团乃至四大煤城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矸石山治理,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任务。”这是龙煤集团决策者们的共识。

    这绝非一时之兴的零敲碎打,而是一场“一山一策”的“全盘大棋”。

    2022年,龙煤集团制定了“煤矸石治理综合实施方案”,明确了散落在四大煤城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78座矸石山的达标治理时间表与路线图,将其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

    在这份方案中,每一座矸石山都被视为一个独特的“战场”,有着专属的治理策略。对于那些靠近居民区、污染严重的矸石山,优先采取降尘、灭火等紧急措施,以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对于占地面积大、影响土地利用的矸石山,规划通过回填、平整等方式,实现矸石的减量化和土地的再利用;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矸石山,积极探索综合利用途径,将矸石转化为建筑材料、路基填充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山一策”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深入到每一座矸石山的具体实践。根据每座矸石山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矸石特性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龙煤集团量身定制出多元化的治理策略,探索出变废为宝、绿色能源、生态修复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路径,让矸石山从生态负担转变为发展资源。

    一声令下,四方云动。

    强大的执行力,带来了惊人的“龙煤速度”。截至去年底,龙煤集团已完成43座矸石山的治理,累计消纳煤矸石3519万吨。

    从“黑色包袱”到“多元宝藏”的价值蜕变

    在治理过程中,龙煤集团为每一座矸石山量身定制重生方案,上演了一场场出神入化的“七十二变”。

    第一变,化身“生态绿肺”。在龙煤鸡西矿业公司正阳煤矿一采区,矸石山经过整形覆土、植树种草后,漫山绿意盎然,与周边山林融为一体。由于治理效果显著,它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山”。

    让矸石山焕发生机的核心,是高分子团粒喷播技术。泥浆与团粒剂在喷枪处混合反应,形成的团粒土壤经高压喷射,在坡面形成抗风雨的人工基质层,为植物扎根奠基。

    迄今为止,龙煤鸡西矿业公司已完成12座矸石山的综合治理任务,覆土绿化面积达56.75万平方米。昔日“灰头土脸”的矸石山成为煤城新的生态景观。

    而在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一场被喻为“愚公移山”的矸石山治理工程早在4年前就已拉开战幕。

    2021年6月,双阳煤矿率先启动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工程,并创新“条带式跳挖、跳填法”土地复垦施工工艺,成功复垦黑土地16.44公顷,消化矸石40.5万吨,昔日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大片良田。

    自2021年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启动至今,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将461.7万吨的煤矸石填入采煤沉陷区,“筑垒还田,复垦添绿”。截至目前,已完成复垦面积182.2公顷,既把矸石回填、消纳,又回覆黑土,保护了耕地中的“大熊猫”。

    第二变,变身“蓝色宝库”。在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东风煤矿和桃山煤矿,昔日寸草不生的闲置矸石山,如今已是另番景象。近40万吨矸石被彻底清运平整,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这不仅是对矸石的综合利用,更是从“黑色包袱”到“蓝色宝库”的能源转型。

    第三变,转身“产业基石”。在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新建煤矿,105万吨矸石通过与建筑材料公司合作,被制成市场抢手的建筑骨料。

    “去年这会儿,这里还堆着320万吨矸石,现在只剩下不到50万吨了。”新建煤矿党委副书记赵立波指着眼前矮小的矸石堆,语气里满是感慨与自豪。

    在龙煤鹤岗矿业公司,经过几年持续治理,全公司矸石山数量削减了17座,煤矸石山堆存量由之前的800万吨减少到34.87万吨。

    目前,龙煤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矿业公司与当地十余家新型建材企业合作,形成了一条年消纳煤矸石近千万吨的稳固的“煤矸石+建材”产业链。这些曾经的“工业废料”和“环境负资产”正以另一种方式,支撑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管控”的长效机制

    如果说治理存量考验的是决心和智慧,那么管控增量,则体现了一家企业的远见和责任。

    在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新建煤矿的井下掘进工作面,一场“源头革命”早已悄然进行。通过全面推行“煤岩分装”作业,工人们在开采的第一道工序,就将煤与岩石精准分离。升井后,地面矸石山再进行同步煤粉筛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矸石中的含煤量,从根本上降低了矸石山的自燃风险和后续治理的难度。

    在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龙湖煤矿,创新实施的煤矿井下膏体充填开采技术,成功实现“矸石换煤”的“绿色交易”。5年时间累计将81.31万吨煤矸石和粉煤灰填充到井下,换回优质煤炭98.9万吨。形成绿色、循环的矿井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矸石排放、减少土地塌陷区域。

    针对在用矸石山的治理,一套标准化的“过程管控”体系正在龙湖煤矿高效运转。“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新产生的矸石‘随产随运’,确保主体矸石山不再增加一寸占地面积。”龙湖煤矿副矿长王海良的话掷地有声。

    眼下,龙煤集团上下正在全力推广应用煤矸石制人工石材、井下充填、道路建设和生态修复等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逐步降低煤矸石增量,矸石利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快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煤矸石土地复垦技术应用,对采煤塌陷区土地进行修复,并通过充填开采,释放更多优质煤炭产能。这标志着,龙煤集团的治理理念,已经实现了从被动的“末端治理”,到主动的“全链条管控”的根本性飞跃。

    “通过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了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展望未来,龙煤集团技术管理部总监朱学臣信心满满。

    当一座座矸石山褪去沉重的外衣,实现“七十二变”,它们正成为矿区的“生态绿肺”、民生的“幸福乐土”、发展的“蓝色引擎”。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