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在新时代浪潮中“幸福转身”
    访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当华夏大地的第一缕晨曦刺破乌苏里江面的薄雾,王莹和丈夫李季的渔船,已迎着朝阳撒下了第一网。与祖辈不同的是,王莹的另一只手,正熟练地操作着直播手机。江风吹拂着她被晒得黝黑的脸庞,笑容比阳光更加灿烂。

    渔船尚未靠岸,通过直播平台“小黄车”的订单,已有数千元的卖鱼款稳稳落袋。

    在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昔日“看天吃饭”的渔民,正像王莹一样,乘着电商时代的东风,将传统的渔猎生产,演绎成一场场“云端”盛宴。

    演进的又何止是捕鱼和卖鱼的方式。从一个昔日零收入的贫困村,到如今村集体经济兴旺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抓吉村这座东极第一村,正用自己的实践,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这一时代命题,谱写出一曲雄浑激荡的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江鱼“游”出富民路

    赫哲族,是与“鱼”紧密相连的民族。来到抓吉村,从高空俯瞰你会发现,整个村庄的布局,就像一条徜徉在乌苏里江畔的大鱼。

    然而,曾几何时,这条“大鱼”却面临着搁浅的危险。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饭碗”一度难以为继。

    “不能光守着江水,得换个活法。”村党支部书记李少东说。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抓吉村确立了“渔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新思路——“渔业饭,不放手;旅游饭,抓到手”。

    这句朴实的话,彻底改变了村民曹丽伟的人生轨迹。17岁便跟随父亲下江打鱼的她,是村里第一批响应号召“洗脚上岸”的赫哲族妇女。“上了岸,人不能闲着啊。”曹丽伟琢磨着,游客来到赫哲村最想体验的一定是赫哲族的饮食文化。

    2017年,凭借做鱼的好手艺,曹丽伟和丈夫在村里开办了东极赫哲鱼馆。酸辣脆爽的“刹生鱼”、外焦里嫩的“塔拉哈”(烤生鱼)、醇香软弹的鱼丸汤……一道道充满赫哲族风味的鱼肴,很快俘获了游客的味蕾。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好几千元。”曹丽伟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如今,抓吉村已有11家特色鱼馆,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

    一条鱼,就这样从赫哲人的餐桌,“游”上了游客的餐桌,并最终“游”成了一个能带动全村致富的产业。这背后,是村党支部“围绕发展抓党建”的精准发力。抓吉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对鲜鱼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再借助电商直播和物流网络,让“渔网”无缝连接“互联网”。

    “现在,一斤鱼至少能多卖5到10元钱。”直播捕鱼的网红芦晓宇说。产业兴旺,让赫哲人的“渔饭碗”端得更稳、更香。

    技艺“织”出文化牌

    如果说兴旺的产业是抓吉村的“面子”,那么厚重的民族文化,则是其得以长远发展的“里子”。“固边”先要“固魂”,守住民族的根,才能让边疆人民心有所依、情有所寄。

    走进抓吉村赫哲民俗展览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和鱼皮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丽君,正在为游客深情地讲解着赫哲族的历史,“这种用桦树皮和兽皮搭成的圆锥形小屋叫‘撮罗子’,是我们赫哲人过去的房子……”

    作为赫哲族的后代,曹丽君的讲解总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她不仅是讲解员,还在经营着自家的鱼皮画店。她将从民族历史中感悟到的点点滴滴,都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一张平平无奇的鱼皮,经过她的粘贴和镂刻,化作一幅幅展现赫哲族渔猎生活、神话传说的精美艺术品。

    “我们的文化,是抓吉村最独特的招牌。”李少东深知这一点。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村里成立了“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系统性地对赫哲语、赫哲舞、鱼皮画、鱼骨画等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合作社聘请专家定期为村民免费授课,免费发放鱼皮等原材料,鼓励家家户户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如今,村民制作的鱼皮画、鱼骨画、鱼皮服饰等手工艺品,已经成为当地最畅销的旅游纪念品。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机制,古老的赫哲文化转化成了村民指尖上的技艺、钱袋里的收入,全国首家“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也在此落户。文化的繁荣,让赫哲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盈,也为“固边”战略筑起了最坚实的文化根基。

    同心共“筑”幸福村

    产业兴、文化盛,最终的落脚点,是百姓的安居乐业与边疆的和谐稳定。

    漫步在今日的抓吉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一栋栋圆木搭建的特色木屋和红瓦黄墙的“渔家乐”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全村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水、供电,无线网络全覆盖,昔日偏僻荒芜的渔村,已蝶变为设施完善的省级“五星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2017年以前,我们村还是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是零。”李少东感慨道。而到了2024年,村级集体收入已超过70万元。

    富裕起来的村集体,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生活补贴,为考上大学的孩子发放“优秀学子助学金”,幸福的暖流,流淌在每个村民的心田。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村党支部这颗强有力的“心脏”。李少东介绍,村党支部结合边境民族村的实际,组建了“军警地企”党建共同体,实行以“基层组织联建、乡村振兴联促、服务群众联做、特色品牌联创、乡村治理联防”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共建”模式,为实现边境安定、边防稳固、边界和谐、边旅繁荣、边民幸福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他们与驻地军警互派挂职党员干部,让派出所民警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建立了“两个支部一堂课”“两个班子一起建”等制度。由驻军、民警、党员干部、护边员共同组建的边境管控巡逻队,常年活跃在边境线上,共同维护着边境的安全与稳定。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土壤。如今,这个赫哲族村一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直接带动500余村民就业。

    日出,在乌苏里江畔看“千张网、鱼满仓”;日落,在“渔家乐”里品尝地道的赫哲鱼宴;入夜,在广场上同身着民族盛装的赫哲人一道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幸福,在这个东极小村的每一个角落静静流淌。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