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

    李萍 李金召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指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种得出”,更要“储得好、运得畅、供得稳”,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黑龙江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使命,必须把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作为战略重点,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与全链条思维有机结合,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夯实产业链基础 筑牢安全底盘

    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生产空间。必须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保障,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强化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应用,提升耕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提升单产水平,增强粮食供给能力。要聚焦大豆、玉米、水稻等主导品种,强化良种培育与推广应用。持续推动主粮品种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同时,通过“优良种子+精良管理”的双轮驱动,力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高单位产出。要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精量播种、智能施肥、绿色防控等高效种植技术,提升粮食综合单产。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农田、智能农机作业系统,实现生产的智能精细化管理。要加大科研投入与技术推广力度,提升无人机喷洒、自动化播种、智能化收获等技术的普及率,实现生产流程的全程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监测等手段,实现农情监测精准化、耕作管理智能化,将农业科技创新更快转化为田间产能提升,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

    增强抗灾能力,筑牢稳产安全屏障。要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升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技术在黑土地监测中对土壤墒情、水分和病虫害的识别能力。要加强农业产业链中防灾减灾的全链条建设,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与灾情研判系统,提高预报准确性和应急反应速度,提高粮食生产链条的整体韧性。加快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排灌系统和抗旱保水工程,提高产业链的抗灾能力。

    延伸产业链条 强化精深加工

    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要发挥黑龙江在大豆、玉米、水稻等原粮品种上的优势,引导粮油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基产品等向中高端迈进。发展“粮头食尾”产业链,要推动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加快粮食生物制造、清洁能源转化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大豆、生物燃料、植物蛋白等创新型产品的生产,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推动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设品牌、标准、溯源体系。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水平,既提高粮食附加值,也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带动力。要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融资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在储运、加工、品牌建设等环节进行投入,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龙头+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农头工尾”战略,实现农产品和加工业之间的联动,提高农民收益,也稳固粮食产业链的整体韧性。

    完善储运设施,筑牢物质保障。要加快仓储设施现代化升级改造,推广智能化烘干、气调储粮、绿色保鲜等技术,优化粮食储存方式,延长粮食安全储存周期。推动粮食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储运效率,确保各类粮食品种的储存和调度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增强粮食调度和应急保障能力。

    畅通供应链 增强市场保障力

    完善物流网络,提升调运能力。粮食流通高度依赖运输能力。要优化“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重点提升铁路粮食专用线和港口粮食中转能力,畅通黑龙江与华南、华东等粮食消费大区之间的粮食输送通道。推动粮食主产区和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对接机制,实现产销衔接常态化,提高跨区域粮食调运的效率与稳定性。

    健全应急通道,保障特殊时期粮食安全。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健全粮食运输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应急运输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关键时刻粮食能够“调得动、运得出、送得到”。要加快构建多层级、分布式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科学布局区域性粮食中转库、战略储备库和应急供应点。畅通北粮南运的绿色通道,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实现跨区域调剂和快速投放。

    发展数字流通,提升运行效率。要推动建设粮食流通大数据平台,实现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实时掌握粮食库存、粮源流向、需求分布。建立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粮食流通平台,通过数据优化供需匹配,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流程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共享,确保粮食来源可追溯、流向可监测、交易可监管。确保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流通环节摩擦和风险,提升全链条运行效率和透明度。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