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磊
西山口的饺子宴,红边的好土豆,红卫的菜篮子,荣边的村BA……东北老话讲,“家家烙糖饼,把式各不同”,大兴安岭呼玛县城关镇有西山口、荣边、红边、红卫四个抵边村,村情各有不同,但在党建引领下,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带着村民凝心聚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好做法千帆齐竞,村村的好日子比着过,一个比一个红火。
饺子宴联百家
9月8日是西山口村这个月的一个“大日子”,全村的老人都聚到了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大爷们大多靠着墙边儿团团围坐,一边唠着村里的新鲜事儿,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村里的晚辈和志愿者麻利地包饺子。“以前难招呼,现在来得可齐整了。”三两位手脚利索的大娘一边笑着调侃,一边也凑在面案前上手帮忙。不一会儿,饺子下锅人上桌,酸菜馅儿、老山芹馅儿,热腾腾的饺子吃着那叫一个香。
“村里的事儿,没有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如果还不行,那就两顿。”当天饺子宴的赞助方、原驻村第一书记现十二站林场党委书记王一凡笑着说。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面对最基层的具体工作,村党支部要把全村老少的心都聚在一起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更是所有工作得以推动的重要基础。面对村里上年纪的人多这一情况,呼玛县呼玛镇党委副书记梁孝琳想出了这个实在的好办法。“尊老孝老敬老是传统美德,老人们的话在家中都受重视;邻里的鸡毛蒜皮事儿,就缺一个坐下来好好聊的机会;村里推动工作,开大会效果平平,各种好政策解释起来更是跑断腿磨破嘴。请老人们吃顿饺子,一举多得。”自2023年5月起每月举办“爱心饺子宴”,村里免费请全村60岁以上老人吃饺子,“爱心饺子宴”成了实惠又实用的干群联系纽带和推动发展的有力平台。
不仅如此,作为省定乡村振兴重点村,西山口村党支部书记高红营一直领着全村102户254人,积极探索“党建+德治”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德润西山口·和美新农村”党建品牌。制定“德治版”村规民约;以“德”字命名街道,绘制美德文化墙;将遵纪守法、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文明善举等纳入“德治积分”。建设全国首个以“饺子文化”为主题的村级文化广场,倡导移风易俗、婚丧简办,让文明新风浸润边疆小村,用实际行动提升戍边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种土豆带致富
作为最北生态农业县,九月初的呼玛田间放眼都是丰收的喜悦。从西山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发,正路过红边村远近闻名的“土豆原种田”。
“不是直接吃的,是卖给各地种植企业做种薯……”蹲在垄沟里几下扒开黑黝黝的沙土地,伸手抓住已经切了秧的根茎用力一提,一连串大小均匀圆乎乎的土豆就被村党支部书记侯家红用手给“刨”了出来。“这属于二级原种,呼玛的生态好,原种的质量好,种下去高产,非常受欢迎,这片地的种薯两天前已经被南方的企业全订走了,正准备起收。”
红边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村落。在侯家红带领下,全村依托1.6万亩耕地,积极探索“产业兴、村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路径,走出了一条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为主体的发展之路。面对昔日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侯家红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立足土地资源优势,聚焦马铃薯种薯产业,打造从试管苗繁育、规模种植到采收的全链条体系。2019年,她推动村集体成功申报种薯繁育项目,创新“基地+合作社+订单”模式,不仅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还带动100余名村民和18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增收56万元。针对土地碎片化、农民老龄化等挑战,侯家红组织村民成立锦鸿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2025年,该合作社托管农户135户,经营耕地3万亩。通过统一代耕、集中采购农资等措施,为农户采购高油种子45吨、化肥102吨,开展种子包衣处理,既保障种植安全,又节省生产成本,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农村党员干部要想取得百姓的信任,不仅要在感情和思想上拉近距离,更要在行动上带领他们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侯家红的总结很实在。
“村BA”与棚室菜
同为城关镇抵边村的荣边村与红卫村都离红边村不远,一个在南,一个偏北,虽然紧邻,但在党建引领下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工作也各有特点。
荣边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篮球场颇为标准,前两天一场聚集八个乡镇十里八乡都参与的“村BA”篮球邀请赛刚刚落下帷幕。“我们村里村级公共事务的群众参与率达到100%。”呼玛县人民法院派驻到呼玛镇荣边村的第一位驻村书记、现任呼玛镇党委副书记的梁孝琳介绍,近年来荣边村以打造“边境枫桥村”为目标,创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党建载体,引导党员群众固边戍边、守边爱边、稳边兴边。村党支部书记徐福庆建立巡边护边行动小组,定期开展护边查边行动。村里还建设了由普法长廊、多媒体平台、趣味宣传栏等组成的荣边村“多功能”法治广场。将边境管理法律法规纳入党支部常态化宣传教育中心课题,建立普法宣传一条街,使法治元素融入村头巷尾。丰富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向上争取资金20万元,建成以“守法齐家”为主题的家风家教馆。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基层党建示范点”“省级美丽家园示范村”“全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红卫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向来是呼玛县域有名的“菜篮子”。有基础更要大发展,党支部实时、适时给予菜农技术指导和销售帮扶,现在村里已经有蔬菜大棚60余座,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主要种植鲜食玉米、有机韭菜、紫柿子、辣椒、茄子、草莓等蔬菜,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良好,红卫村成了呼玛县及周边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是红卫村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关爱华驻村两年,带头领着党员修边沟、增设垃圾箱、种花种草改善村容村貌;为村民帮扶鸡雏鹅雏、办理临时救助、销售农产品的好事办了不止一百件,村民个个竖大拇指,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凸显。今年6月在驻村干部集中轮换工作中主动要求留任的关爱华,这一阵又自筹资金打起了寒地玫瑰的主意,“试着做成玫瑰茶,村里种植有基础,但项目还显单一,想着能不能在这方面为村里再开条致富的路。”
老有所养、壮有所能,正如城关镇这四个村一样,以党建为引领,呼玛县的28个抵边村各自踏实立足村情,从最实际出发,以最优解切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带着村民们奔着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目标比着发展。28个抵边村拱卫着371公里长的边境线,如同一个个蓬勃跳动的音符,在逶迤旖旎的界江上共同唱响着欢悦和美的边境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