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把握银发经济的市场机遇

    刘世佳

    发展银发经济,既是实现银发群体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出具体思路。

    银发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银发经济业态的出现,将促使生产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都发生变化,在诸多方面为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新赛道。尤其是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能够激发银发人群的消费动能,为扩大国内需求注入新活力。银发经济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公益性和商业性项目,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的养老条件和优良的生活环境,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银发经济形态上形成新循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新方式。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银发经济是一种全方位的经济形态,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发挥人口老龄化的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把银发经济范围大、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潜力大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呈现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需求稳步增长、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断加快等新态势,同时也面临着养老产品和服务供应数量、质量种类等滞后于市场需求,企业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市场模式尚不成熟,服务和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相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制度设计、产业布局和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聚力。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养老领域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出彩。

    创新银发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赋能老龄健康、制造、文化、宜居、娱乐、旅游等新业态,为养老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开辟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升级康复辅助器具、发展抗衰老产业、延伸养老链条、催生养老新产业。

    创新银发产品。围绕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老年人在食品安全、康养产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旅居服务、智能家居、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方面对新产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为银发经济带来巨大商机。

    创新消费场景。随着老龄人口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成为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消费群体。目前,老龄人口正由传统老年人向新老年人转变。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新老年人,生活方式受到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

    发展银发经济从需求驱动向科技赋能转换

    随着银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银发经济正从需求驱动向科技赋能转变,科技为银发经济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能开发更智能、便捷、个性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满足银发养老新需要。传统养老模式主要聚焦基本生活照料,其服务理念陈旧、模式单一、质量不标准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潜力未被完全释放出来。新一代老年群体需求正从养老基本要求向文旅、营养、健康、快乐、智能、多元、个性等维度演变。因此,只有科技赋能,才能更好满足这些新需求。如实现代步车、康复辅助器具、助听器等传统养老产品向数智化迈进。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畅通医疗、社保、养老服务等多领域数据应用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利用科技强化老年病智能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打造一体化智慧医疗康养服务模式。同时,积极推广“互联网+名医工作站”“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科技企业与养老服务企业深度合作。

    完善养老服务新标准。建立覆盖硬件软件、服务全产业链的适老化标准体系,制定智能终端设备的适老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适老化产品认证制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建设服务不同年龄阶段综合性社区文化服务场所。建立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和老年文化发展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发展银发经济的投入,列出专项开支,建立更多的文化艺术场馆和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活动场所。

    总之,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作者系黑龙江省科顾委常务副主任,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