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鹤岗市兴安区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构筑幸福美好家园

    鸟瞰兴安,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

    社区里的温情瞬间。

    夜经济点亮边陲的烟火人间。

    花海共舞。

    边陲“大通道”——活力涌动的“发展动脉”。

    睦邻议事长廊,邻里情暖的“连心桥”。

    兴安如画,定格四季之美。

    □文/摄 张爽 本报记者 吴树江

    在鹤岗市兴安区,一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家园建设实践正纵深推进。废弃公园蝶变为居民争相守护的共享花园,老旧小区因“红色物业”重焕生机,创新居家养老模式破解“银发焦虑”,社区矛盾在多元协同中消弭于萌芽——每一处变迁,都凝聚着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智慧合力;每一个细节,都在勾勒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民生幸福升级的生动图景。如今,这一理念不仅深入社区建设肌理,更延伸至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形成“家园提质”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共建 破壁聚能 激活家园建设“一池春水”

    “荒草丛生的2.8万平方米废弃公园亟待焕新,百万翻建成本更令人望而却步。资金紧张之际,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信念,让我们凝聚起破局的力量。”光宇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琳的话,道出兴安区“共建”模式的核心。今年初,宇安社区党委提出改造废弃公园时,园内私占菜园、垃圾堆积、凉亭残破的景象,让不少人直言“不可能”。转机始于“共治合伙人”机制落地:市园林绿化中心捐赠旧面包砖、居民自发送来5车大理石瓷砖、共建单位支援人力,100余名“合伙人”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方式,让7800平方米花池重焕生机,曾经的“垃圾场”变身为花团锦簇的休闲地。

    这一模式为不同背景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借鉴。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兴建路街道新一街小区,曾因老树遮光、树枝敲窗、路面破损、无休闲空间陷入“物业无人接”的困境,社区领办的“耕耘物业”创新推出“物业+红色管家”模式: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兼任物业经理,招聘居民负责楼道清扫,共建单位党员带头粉刷墙面,爱心企业捐赠凉亭,居民自带工具参与广场改造——没有专业施工队,彩绘由居民与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如今小区仅广场舞队伍就有3支,老人傍晚纳凉的凉亭更成了邻里交流的“议事角”。

    兴安路街道兴悦社区的南群楼小区,四十多年来,垃圾满地、雨天泥泞,5家物业公司先后撤离,社区主动接棒物业工作:同样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牵头,联合党员志愿者粉刷墙面、协调爱心企业捐建凉亭,结合小区1095户居民的规模特点,优化公共空间,新增的休闲广场不仅能容纳广场舞队伍,还划分出儿童游戏区,居民主动咨询物业费的转变,见证了“共建”的温度与精准度。

    更动人的是“共建”催生的连锁效应:共享花园建设中,居民被党员实干打动,联系朋友捐赠建材;峻德社区广场改造时,矿工家属捐出老矿灯、安全帽,为“矿工回忆区”增添鲜活记忆;祥和社区“幸福里”居家养老中心,省民政部门11笔专项资金在社区与物业培育下,长成服务老人的“暖心大树”。从助老餐厅“社区供场地、物业管运营、第三方配餐”的多方协作,到经济建设领域的资源整合,兴安区的“共建”已形成“目标共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体系。

    共治 多元协同 构建基层治理“智慧生态”

    “以前觉得物业就是来收费的,现在才懂自己是小区主人。”锦绣社区居民姜颖的感慨,是兴安区“共治”理念带来的观念革新。从化解邻里漏水纠纷,到帮助她开起便民理发店,再到她主动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这一转变是“共治”实践的一个缩影。

    在兴安区,“共治”的智慧首先体现在矛盾化解的机制创新。锦绣社区构建“铁三角”信息网,79名楼栋长、268名单元长、35名邻里长如同毛细血管,将家长里短、邻里噪音等问题第一时间反馈;针对复杂纠纷,联动法院、派出所、律师所启动“四所一庭一中心”机制,实现“无诉无访”。今年春天,睦邻点负责人王建文及时上报信息,帮助迷童李承恩快速找到家属,成为机制高效运转的生动例证。

    红色物业是“共治”的重要载体,不同社区各有创新路径。兴欣社区龙翔家园以“民意同意率达标+业委会+全覆盖监控”实现物业良性运转,通过“居民议事会”定期收集需求;兴安办红色物业联盟则推出“微信群打卡”制度,物业每日汇报工作、居民实时监督,广场舞噪音、停车位不足等“老大难”问题得以很好调解。“物业和居民现在成了一家人。”一位退休教师的评价,概括出“共治”带来的信任重构。

    更深远的影响是,“共治”唤醒了居民主体意识,各社区特色做法百花齐放。宇安社区共享花园28块花田被家庭、党支部认领,“桂澜阿姨”精心打理、“于叔”冒雨栽苗;峻昌社区“银龄学院”组建太极队、秧歌队,老人既是参与者也是治理者,还成立“银龄矛盾调解团”助力邻里和谐;兴欣社区4个主题小广场方案由居民投票确定;兴悦社区“悦民小集”则聚焦“急难愁盼”,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精准解决环境优化、暖心帮扶等问题。“我们用‘豆选法’选公园名字,一粒黄豆一票,‘宇安花园’高票当选。”宇安社区党委书记张妍的话,揭示“共治”精髓——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决策者”。

    如今,“共治”已从社区延伸至营商环境优化领域:兴安区加速政务服务标准化,847项事项进驻大厅,推行“预约办、错峰办、延时办”,区政务服务中心成为鹤岗市唯一获选第十一批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水电气热联合更名”办理136件,“小龙陪办”服务为99名群众提供远程协助;开展“诚信鹤岗”七进宣传,政商交流活动10次,1100件热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惠企政策二维码”实现“免申即享”——多元协同的治理理念,正为区域发展扫清障碍。

    共享 成果惠民 擦亮民生幸福“温暖底色”

    “90岁以上免费,60岁-89岁按龄收费,每天都有热乎饭。”兴安路街道助老餐厅里,82岁的刘大爷端着餐盘,笑容灿烂。近日壹佰加企业还为社区送来新鲜蘑菇免费分发,这样的“共享”场景,在兴安区随处可见——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滋养,从特殊群体到全体居民,共享发展的理念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园的温度。

    基础设施共享让生活更便捷,各社区亮点各异。宇安社区共享花园里,休闲广场、健身设施、智能摄像头一应俱全,退休党员义务巡逻、居民自觉护绿;南群楼小区新装的路灯照亮夜晚,广场增设的座椅成了老人聊天的“主阵地”;峻德社区翻修的凉亭、健康步道,成了矿工家属锻炼交流的好去处;兴欣社区在换热站前设置10处充电棚,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社区主任冯姝婷说:“小小充电桩,托起的是大幸福。”“现在出门就是超市、银行,公交站也挪到了家门口。”锦绣社区居民的话,道出共享带来的获得感。

    精神文化共享让家园更有魂。祥和社区“幸福里”日间照料中心即将投用,书画室、观影室、康复室免费开放,还计划开设书法、手工课程;锦绣社区睦邻节已举办六届,婚纱摄影、邻里宴吸引千人参与,社区原创的睦邻之歌传唱街巷;峻德社区“矿工回忆区”里,老照片、旧物件唤起集体记忆,每月还会组织“矿工故事分享会”;兴欣社区“梦工厂”广场上,孩子追逐嬉戏、家长交流育儿经,社区定期在这里举办亲子活动,成了温情满溢的角落。

    特殊群体共享让治理更暖心。兴欣社区主题广场,设有宠物便箱、儿童摆件、残疾人通道,充满温情;沿河社区“暖心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歇脚地、热水和充电服务,成了居民“充充电、聊聊天”的港湾;宇安社区爱心驿站里,外地游客可歇脚充电……

    如今,共享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让美好在交流与传递中奏响动人旋律:志愿者张艳梅和闺蜜计划在睦邻长廊附近买房、做手工活;志愿者姜颖的便民理发店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还成了社区服务点,定期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理发;轮胎乐园里,居民与美术班孩子共同创作彩绘,共享快乐。

    数据更印证共享成效:今年以来,兴安区开展招聘会50场,新增就业950人,“直播带岗”13场,职业指导4958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841.44万元,投入养老专项资金28.8万元;2家助老餐厅已运营,兴安卫生服务中心获批省级老年心理关爱点——民生福祉的“底色”,愈发鲜亮。

    愿景 机制赋能 让“一时之变”成“长久之美”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盆景,而是一片风景。”兴建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星一语道出兴安区家园建设的长远考量。如今,“共建共治共享”已从点状探索升级为全域实践,通过制度固化、队伍培育、理念升级,为美好家园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制度固化让经验变规范。宇安社区将“共治合伙人”模式总结为“资源共筹、空间共护、社区共治”,计划在全街道推广;锦绣社区“铁三角”信息网、台账管理制度纳入区级社区治理规范;祥和社区“社区+物业”养老模式接受省级调研,有望在全省推广;兴欣社区“红色物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更被中央政法委《论文集》收录。“不搞一阵风,要把好经验变成硬制度。”区民政局负责人的话,彰显长效治理的决心。

    队伍培育让力量“不缺位”。通过“邻家妈妈”“邻家儿女”项目,杨立凤六年照顾崔宇浩的故事感染了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兴欣社区红色物业联合党支部,让物业公司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还牵头成立商圈联合党支部整合商业资源;兴安医院“一往情深”医疗团队定期上门为居民体检;峻昌社区组建“银龄政策宣讲团”“银龄文化传承团”,让老人成为治理骨干——上百名像王建文这样的睦邻点负责人、张艳梅这样的志愿者,组成了“不走的工作队”。

    理念升级让发展“有深度”。兴安区的实践证明,家园建设不仅是环境改善,更是人的重塑:宇安社区曾爱提意见的居民成了建设功臣;新一街小区居民从抵触物业到主动缴费;峻德社区矿工家属从“等靠要”到“主动干”,用老物件讲述新故事。“最大的收获不是建了多少广场,而是居民笑容多了、认同感强了。”一位社区党委书记感慨道。

    展望未来,兴安区的蓝图更清晰:居家养老引入智能设备,让服务更精准;红色物业融入商业资源,让运营更可持续;社区治理运用数字化手段,让响应更及时。在城区建设上,已实施硬化工程7.5万平方米、建设便民停车场3万余平方米,维修路灯297个、安装亮化彩灯587个,栽植树木901棵、新增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清理垃圾2.54万吨、整治“小开荒”600余处——环境改善正朝着长效化、常态化推进。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共享花园,当傍晚的广场舞音乐在小区响起,当政务大厅传来办事群众的笑声,鹤岗市兴安区正用“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回答着“如何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命题。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洋溢着幸福的期盼——这方热土上的人们,正携手将蓝图绘就成更动人的现实。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