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烈士纪念馆吸引众多参观者。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观看“龙江开学第一课(青年版)”。
黑河市逊克县民族小学校组织学生观看“龙江开学第一课(少年版)”。
“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一隅。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学生到馆参观展览。
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到馆参观展览。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联展现场。
社会各界观众到馆参观展览。
两位少年开心地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新推出的自助盖章机、纪念章售卖机前,展示刚刚购买的文创产品。
“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联展形象墙。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系列活动,与观众一起重温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革命传统教育成效显著。“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开幕20余天,已累计接待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高校及中小学团体200余家,观众2.1万余名。该展览联展辐射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牡丹江等省内外13个地区的30余家单位,接待观众数十万人。依托本次展览制作的“龙江开学第一课”网络思政大课,覆盖全省360万名青少年,引起热烈反响。
十四年烽火记忆 八十载爱国情怀
精品展览缅怀革命先烈
近日,东北烈士纪念馆原创展览“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正式开幕。展览由“日本侵略与黑龙江人民的反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抗日武装”“依托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而斗争”四部分组成,共展出111件(套)文物、84份文献、235张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龙江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外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展览对外开放后,日均参观人数千余人,接待团体十余个。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高校及中小学团体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该展览已成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和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
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响热烈,持续引发观展热潮,单日观展人数创近3年新高,团队参观预约火爆,现已预约至10月中旬。大批观众前来参观,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展厅里,观众认真聆听讲解,驻足凝视文物,并在留言簿上写下参观感受:“看到了十几件国家一级文物,不虚此行。”“今天学到了许多东北抗联历史,了解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我要学习革命英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社会作贡献。”“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共忆抗战岁月 凝聚奋进力量
各地联展谱写爱国华章
“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由东北烈士纪念馆策划推出的“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联展活动于9月2日在哈尔滨、沈阳等省内外13个地区,牡丹江市委宣传部、辽沈战役纪念馆、佳木斯市博物馆等30余家单位同步启动,旨在进一步扩大展览宣传范围,提升展览社会影响力,实现展览资源效益最大化。
展览共包含41个展板、100余张历史图片、37份文献、8幅画作。本次联展创新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线下展览+线上云展”的形式,各地在同步展览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党日和研学活动,让各地区观众在沉浸式参观中感悟历史,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汤原县博物馆组建两支宣讲小分队。一支小分队以流动展板的形式“走出去”,送展进校园,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宣讲;另一支小分队以本馆临时展厅专题展形式“请进来”,邀请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普通群众等参与展览活动。双阵地联动,让党员干部、青少年、群众等多个群体在沉浸式观展中感悟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推出当天,吸引近1000人观看。
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内,来自蓝天实验小学的学生和密山市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一同认真参观学习。蓝天实验小学学生王熙涵说:“我们应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现在祖国是我们的骄傲,长大了我们要成为祖国的骄傲。”密山市消防救援大队新民街站副站长刘思旸说:“通过观看本次展览,我的内心十分震撼,非常敬佩那些革命先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永葆初心本色,勇担时代使命。”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还将展览送进萝北县第一小学,通过展板展示的形式,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历史课。活动现场,讲解员为师生详细讲解黑龙江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触动广大师生的心灵。肇州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肇州县第二小学开展红色研学进校园活动,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有机地融入校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青少年了解革命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鸡西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龙江的抗战历史,铭记先烈们的功绩,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激励当代人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立德树人筑根基 红色课堂育英才
开学第一课燃动校园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东北烈士纪念馆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与黑龙江大学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精心制作“龙江开学第一课”。
本次课程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共黑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主办,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黑龙江大学)承办,于9月1日在黑龙江省教育厅视频号、龙江高校网络思政中心视频号正式上线。
本次线上课程以“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为依托,通过讲解员深情讲述、展示馆藏珍贵文物与文献、播放历史影像资料等方式,结合3D数字虚拟演播室、三维动画、AI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将黑龙江14年抗战的壮阔历程浓缩为生动教材,讲述抗联将士不畏强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现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革命历史观与爱国价值观,勇担时代使命。
为适应不同学段学生需求,东北烈士纪念馆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分为少年版和青年版两个版本。少年版课程面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讲师的教学语言更贴近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课程不仅讲述了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英烈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伟大壮举,还分享了何畏、王惠民两位少年英雄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青年版课程面向全省高中(含普高、中职)、高校在校学生,讲师的教学语言更具有专业性,课程的理论性更强,通过讲述赵一曼、陈翰章、八女投江、十二烈士等英烈的红色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校园内,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课程。此次网络思政课在全省大中小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达感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吴佳柔说:“传承民族记忆,弘扬爱国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唐爽说:“观看这堂网络思政课,我深受触动。脚下的黑土地,正是抗战的起点与重要战场,先辈们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锤炼本领,以实际行动开创未来,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哈西校区)学生许宸嘉用稚嫩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今天看了‘龙江开学第一课’,我特别感动!里面讲了很多英雄的故事。勇敢的战士们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用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我要好好学习,要像他们一样坚强,将来做个有用的人,让祖国更强大!”
本次“龙江开学第一课”是东北烈士纪念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真正做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活的教材”送进课堂,让红色精神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心灵,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铭记红色历史 展望未来发展
多措并举提高影响力
“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本次系列活动是东北烈士纪念馆传承历史记忆、展现时代担当的生动实践。未来,东北烈士纪念馆将守正创新、多措并举,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阵地作用,做到“想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
加快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打造网上博物馆,推出系列智慧社教项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线上数字展、智慧社教课程等内容。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线上智慧社交平台搭建、线下智慧社教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与互动学习。在项目正式开展后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共享智慧社教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扩大教育覆盖面,并与各地的纪念馆博物馆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开发跨区域社教项目。
秉持科研立馆、学术强馆发展理念,提升科研能力。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资源丰富,是研究东北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重视学术工作,重视学术人才的培养,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不断加强与省内外革命类纪念馆、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管理能力,完善学术科研体系,引领龙江革命类纪念馆行业发展。
补齐社会教育短板,满足广大观众将红色文化带回家的需求。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日益凸显,东北烈士纪念馆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研讨相关政策,建立文化产品开发、销售、宣传网络,形成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培养文创设计开发专业人才,为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革命类纪念馆特色的文创产品经营与研发之路进行有益探索实践。
东北烈士纪念馆将继续以红色文化赋能纪念馆建设,构建立体化红色文化传播体系,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情缅怀与崇高敬意,更是对时代使命的践行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