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松 本报记者 崔立东
近日,历时近四年的龙煤七台河公司向阳煤矿二井、六井资源整合及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安全设施设计验收和项目竣工验收。这标志着两座由7个老井区整合的现代化矿井,将以全新的“智慧”面貌重生。它们“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智能化建设,为我省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向阳煤矿二井和六井的前身是7个开采多年、系统复杂、设备老旧、各自为战的小井。“不说别的,仅通风系统每个井就铺设一套,重复投入资源浪费。”提起技改前的矿井,身为向阳煤矿总工程师的刘丽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如何让这些老矿井焕发新生机?龙煤七台河公司果断选择了“资源整合、整体升级”这条“脱胎换骨”之路。近7亿元的技改投资,让这座老矿井重塑新生。
“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开拓布局、通风、供电到运输排水等所有生产系统的全方位、颠覆性重构。”刘丽介绍。自2021年项目获批以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近7亿元,按照“系统最简化、设备最优化、管理最精化”原则,将两处矿井分别打造成年生产能力30万吨和45万吨的现代化矿井。
如今,在两处新井,曾经错综复杂的老旧巷道被重新规划的“五井筒”“七井筒”式斜井开拓布局所取代;陈旧的设备换成了高效的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和架空乘人装置;供电系统全部采用6kv双回路供电,为矿井“心脏”——主通风机、主排水泵等关键设备提供了“双保险”。一个布局更合理、系统更可靠、生产更高效的现代化新矿井已然成形。
如果说系统重构是“强筋健骨”,那么智能化建设则是为新矿井植入了“智慧大脑”,为老矿井重构了安全生产新模式。
“此次技改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减人、提效、保安’理念贯穿始终。”在向阳煤矿工作多年,刘丽对该矿生产情况了如指掌:“过去一个主扇机房需要配备一个班组,工人三班倒24小时轮守在轰鸣的机器旁。现在我们三处主通风机房、两处主排水泵房全部实现了无人值守。”
在二井、六井联合调度指挥中心,刘丽指着电脑屏幕自豪地说:“所有设备的启停、监控、数据上传,一个人在这里就能全部完成,井下甚至不需要安排一名工人。”
这得益于矿井全新上线的“主要通风机无人值守系统”和“主要排水无人值守系统”。此外,矿井还装备了先进的KJ95X型安全监控系统和KJ277J精准定位系统。前者如“千里眼”和“顺风耳”,24小时监测着井下的瓦斯浓度等关键数据;后者则能让地面调度中心随时掌握每一位入井员工的精确位置。
“智能化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安全模式的重构。”刘丽说,“过去靠人盯人、人管人,现在靠数据决策、系统预警。‘无人则安、少人则安’,这不仅是减人增效,更是安全管理理念的一次深刻革命。”
目前,两处矿井正在准备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计划10月份正式投产,由建设矿井转为生产矿井。届时,轻点鼠标,远在数公里外井下主通风机的运行参数便实时呈现在眼前;井下任何一名矿工的位置,都能在调度指挥中心大屏上以米级精准度实时显示……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将是龙煤七台河公司向阳煤矿二井、六井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