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全家的房檐下有两窝燕子,一窝在正房,一窝在仓房。九月兴安秋凉,早已飞去南方。
他所在的村子就在黑龙江畔,距北京2081公里。
老周已巡边17年。
他说:“活着,就想在边境,我在,就不会让界碑褪色。”
爱护
2025年9月8日,初见周德全,中等个头,晒黑的国字脸,高颧骨,行动间总是不自觉地把精瘦却结实的胸膛挺起,让身上的深蓝制服显得更加醒目。这位1967年出生的护边人纯朴善谈,热情有礼。
老周的家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二组,距依西肯边境派出所40公里。采访车要沿着标号Y0001的乡道开到头,简易路面,不好走。
同行的移民派出所同事说,老周是边境线上的“活地图”。2008年,本就是结对帮扶对象的老周听说在选拔义务护边员,一头冲了上去,“我们村的边境我们村民都不管怎么行?!这些年派出所没少帮我们,这回我也能出点力了!”老周的一句承诺,17年徒步巡边5万多公里,守边日志记满了20大本。
擦拭
时近中午,在老伴“注意安全,早点回来”的嘱咐声中,老周背着双肩包,装上吃食和工具、拎着铁线和红油漆踏上了再熟悉不过的巡边路。
九月初,江边的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太阳时而从大团的云隙透射出万丈光芒。连日阵雨,碎石小路偶而沾脚,“路好多了,应该是2023年修的路,村里2011年开始有‘长电’,2022年手机才有信号……边境线上哪怕是动一块石头,我都能发现,17年来回走……”说话间,林区的天气便显出了“来片云彩就是雨”的痛快劲儿,说下就下。细雨里的老周毫不为意,仔细擦拭着157号界碑,“发现有一点儿褪色,我都要描一遍,我想为守边护边作一份贡献。”
近年来大兴安岭生态日好,加之一向偏远安静的瓦干村江段产鱼量较大,渔船违规作业、游人违边风险日增,成了依西肯边境管控的难点区域。“周德全学历不高,但极爱钻研业务,他参照专业办法,将管段内的重点区域全部都列出来,重点时段会密集巡逻驻守,及时劝阻制止,发现涉边违法线索第一时间通知。”派出所的同事们都佩服得很,“四年前抗洪转移,他最后一个挪自家的拖拉机,还救过隔壁开库康乡的两位渔民。”
巡边
以党建为引领,塔河边境管理大队近年来以创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平安边境为目标,持续强化边境管控力度。以周德全为代表的全体护边员们,积极投入到边境管控工作当中,立足护边员职责岗位,积极参加边境巡逻踏查、强边固防行动、应急处突演练等,为边境管理工作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有力维护了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疏雨零星,毫不为意的周德全在巡边路上轻快地健步前行,左手边,界江浩汤,右手边,家国丰饶祥和。
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