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白山黑水 抗战志·回响

    穆青笔下的英雄史诗

    讲述人: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赵晓松

    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

    在哈尔滨道里区地段街与经纬街的交会处,一座笔尖型老楼静静矗立。廊厅内,几扇略带斑驳的实木门镌刻着烽火记忆,这里曾是穆青等新闻工作者的办公室,也是东北抗联英雄史诗被记录的起点。

    1946年2月,穆青接到任务,采访东北抗联周保中将军。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穆青边谈边写,最终,他以笔名“关寄晨”,在《东北日报》第八十六期,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4年来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就其残酷与艰苦的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

    如今再读这篇报道,我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力量。而现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也正在积极筹备与穆青相关的纪念活动,这份由笔墨留存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记者,始终记得用笔尖记录时代、传承荣光,让东北抗联的英雄壮歌,永远回荡在山河之间。

    抗战十四年写入教材意义深远

    讲述人:

    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后代陈晓峰 陈晨

    三代人矢志不渝地接续传承,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的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李敏生前讲述抗联故事,用一生的执着,书写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她奔走呼吁,推动“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使抗战历史体系更加完整,让东北抗联精神得到更广泛传扬。

    “我是听母亲讲的东北抗联故事长大的。18岁那年,我加入了人民解放军39军钢八连。军旅生涯中东北抗联精神始终是为我照亮前路的灯塔。2018年,我接过母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接力棒,带领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继续让东北抗联的故事传遍四方。”李敏儿子陈晓峰说。

    “我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带着我去寻访东北抗联密营与战斗遗址,看望还健在的东北抗联老战士。如今,我把奶奶倾注毕生心血收集、整理的百余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改编为适合各年龄段学生传唱的歌曲集,继续让东北抗联的歌声传遍四方。”李敏孙女陈晨说。

    四代人接续宣讲东北抗联精神

    讲述人:

    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王巍巍

    东北烈士纪念馆四代讲解员的深情守望。

    2025年8月2日,清晨的阳光穿过东北烈士纪念馆的门廊,我如往年一样,等候在抗日英烈赵一曼的雕像前。一只花篮如期而至,缎带上写着:“纪念民族英雄赵一曼殉国八十九周年。袁宏姝敬挽。”年年如此,从无间断。

    2020年8月1日,一位以轮椅代步的百岁老人来到展厅。他是东北抗联老战士赵三声,是抗日烈士吕大千的战友。老人在吕大千烈士的展陈前久久凝视,喃喃地说:“我又来看你了,还是那句话,你未完成的遗志,我替你接着……”

    这些发生在馆内的温暖与感动,总在提醒我英烈的事迹不能只停留在展馆的方寸之间,更应跨出展厅,走近更多的人。事实上,东北烈士纪念馆早在1977年1月就成立了“流动展览小分队”,历经四代队员更替,足迹遍布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累计行程3.9万公里。我是小分队的第三代队员,如今正带领第四代队员接续奋进。

    让更多的人了解抗联的艰苦卓绝

    讲述人:

    汤原博物馆原馆长侯中刚

    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纪念馆是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艰苦卓绝抗战历史,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上世纪80年代,大亮子河林场的伐木工人韩林发掘电话线的消息传来,作为文管所工作者的我和林业局的几名同事,扛着工具往林子深处跑,泥土裹着锈迹,我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出土的文物。那一刻,指尖仿佛触到的是抗联战士埋在黑土里的热血,也让我们暗下决心:要给抗联建座“永不熄灭的灯塔”。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汤原县委、县政府决定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将前期林业局按1:1比例复建的木刻楞营房就地改造成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纪念馆。我始终认为,初心从不是建成一座馆,而是让更多人知道,这片黑土地上,曾有一群人用十四年抗争,写下“忠贞报国”的壮歌。

    “八女投江”是中国妇女誓死抗战的典型

    讲述人:

    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馆长吴长荣

    八位女战士,她们不是书中的一段文字、不是几张黑白照片,她们曾真实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中,如花的年纪却有钢铁般的意志,我们不遗余力地挖掘、探访、寻找,让这段历史再丰富、再详实。

    1938年的那个秋天,以冷云为首的八位女战士,在弹尽粮绝之际,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毅然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她们中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也不过23岁——正是如花的年纪。每当看到展厅里她们的照片,我总会想若是生在和平年代,她们该有多灿烂的人生。

    2011年,这座纪念馆在英雄殉难的地方拔地而起。我们特意把建筑外形设计成波浪形,犹如蜿蜒流淌的乌斯浑河,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就像这河水一样,永远奔流在中华大地的血脉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口人,我把守护这座纪念馆看作毕生的使命。2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我们用六大展区系统展示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峥嵘岁月。

    英雄的精神要真正“活”在当下,就需要我们用当代人能够共鸣的方式去讲述。于是,我们推出了“抗联小路”沉浸式体验,让来访者踩着落叶、听着风声,重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们开发了情景党课,让党员干部在实地实景中感受初心使命;我们与学校、部队合作开展红色研学,让抗联精神跨越时空,飞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这座纪念馆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桥梁。

    家乡人为赵一曼感到骄傲和自豪

    讲述人:

    四川省宜宾县游客刘晓筱

    你把自己献给白山黑水,我把你带回故乡牵念不忘。

    “您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向您致敬!”“四川宜宾是您的出生地,白山黑水是您战斗的疆场。为了抗战抛头颅洒热血,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家乡人永远怀念您的丰功伟绩!”

    这是在一曼红色历史馆里留言簿上一段来自赵一曼家乡四川省宜宾县游客刘晓筱的留言,这个夏天,位于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的赵一曼烈士纪念园和一曼红色历史馆留下了她的足迹。

    宣讲好“红地盘”故事 传承好红色精神

    讲述人:

    伊春市南岔县浩良河镇大吉星村原党支部书记孙吉庆

    让“东北抗联孕育地”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昨天刚接待了50多人,为他们讲解“红地盘”的历史。只要我还能讲,我会把吉兴沟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1974年,我从外地来到大吉星村,刚来时,村里的老人们还在,常跟我讲吉兴沟的抗日故事,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我听一次就记一次,总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2017年,大吉星村“红地盘”抗联纪念碑落成,基地被正式批准为伊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2021年,基地正式揭牌投入使用,不仅全面再现吉兴沟的变迁,更将抗联期间的红色历史鲜活呈现,成为当地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如今的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热门地”,2017年至今,基地迎来大批访客,展馆不只是讲吉兴沟的故事,还展示了东北抗日战争的诸多史料,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

    只要我还能讲,就不会停下。守护好“红地盘”,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是我最坚定的信念。

    以张甲洲之名千百次唱响《反日大同盟歌》

    讲述人:

    巴彦县镇东乡老促会会长王兴福

    孩子们第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就是听张甲洲烈士事迹报告会,第一堂音乐课就是学唱《反日大同盟歌》,要把红色文化根植于一代代孩子的幼小心灵。

    巴彦是黑龙江腹地的“红色沃土”,张甲洲是巴彦人民最引以为傲的名字。我二十多年来研究东北抗联史实,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是我讲抗战故事的地方。每次到学校,我都会为孩子们讲起张甲洲创作《反日大同盟歌》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所小学的校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传唱。

    张甲洲曾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就读,他创作的《反日大同盟歌》,映照着他的英雄气概和初心信仰。每逢队伍扩充、出征和战斗胜利,他都带领抗联战士高唱这首歌曲,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如今,红军小学新生第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就是听张甲洲烈士事迹报告会,第一堂音乐课就是学唱《反日大同盟歌》。

    我矢志不渝带着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红色文化根植于一代代孩子的幼小心灵。

    东北抗联精神是《生还》的真正底色

    讲述人:

    电影《生还》导演高群书

    虽艰难,但决不投降,是抗联战士们的最强信念。这是一段悲壮的史诗,也是影片的主题。

    电影《生还》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影片、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十四五”规划重点影片之一。电影以一个14岁抗联女战士李童的视角,展现了抗联战士们的生死群像。1938年,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临时伤兵医院的战士们作为留守团留在老游击区坚持战斗,牵制敌军,这些真实的故事情节均出自当时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抗联女兵李敏的回忆录。

    电影定名为《生还》,是基于影片选择的抗联和党中央失去联系后的最艰难时期,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都是在这个时期的伟大牺牲者。不一样的是,我们这次要表现的是生还者。

    在影片结尾,金玉希请已经长大的李童在哈尔滨西餐厅吃牛排,这是当初在战场上的承诺,李童看到了她们胳膊上的累累伤疤,更是表明,正因抗联战士的宁死不屈、奋勇抵抗,才使得像李童一般大的孩子们安全走进了幸福的新中国。

    让厚重历史化作年轻一代的信念与光芒

    讲述人:

    绿山川东北抗联教育基地总经理 穆红卫

    透过沉浸式体验,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正“走”出书本,化作年轻一代可感可触的信念与光芒。

    我们始终坚信:教育贵在身体力行。所以,早在九年前,哈尔滨市绿山川东北抗联教育基地就已开始尝试打造以体验为核心的研学体系。我们依托真实战史和英雄事迹,开发出“木炮轰宾州”“重走西征路”“智取黑风寨”等情景任务。每当看到学生们通过钻地道、攀陡坡、护送物资等团队协作,在高度还原的场景中感受东北抗联在抗战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意志与智慧的那一刻,我都不禁感叹: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打造了“四个一”的特色教育模式,引导孩子们学敬一个军礼、学唱一首军歌、学讲一个抗联故事,并亲手书写一封抗战家书。赵一曼烈士牺牲前写给儿子的信,成为跨越时空的教材。特别打动我的是,许多孩子在观看影像、手写家书时潸然泪下,字句之间满含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珍视。

    每件文物都记录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讲述人:

    赵尚志侄女赵战利

    它听过林海雪原的风声,也经历过将军最后的悲壮;如今,它正静静地对我们讲述着课本之外的热血与忠诚。

    每次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看着展柜中那支编号为80292美国造柯尔特式自动手枪,我总是感觉很亲切,觉得上面还有叔叔手握枪时的余温。它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叔叔赵尚志在牺牲前最亲密的“战友”,陪伴他走过生命中最后一段铁血的征程。

    2014年,叔叔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而那把手枪,也早已超越了一件革命文物的意义——它承载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是一个在民族危难之际挺立的脊梁。展馆内每一件文物都是英烈的印记,诉说着不屈抗争,让我们在缅怀中传承忠诚热血,让东北抗联精神永照前路。

    情景体验课程激发信仰的力量

    讲述人: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我省著名党建理论专家朴林

    教师全情投入,调动每一个细胞去感染学员,真正把学员代入到当年东北抗联情境中,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省委党校讲授东北抗联精神相关课程已有20多年。省委党校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方式不一而足。比如,把东北抗联精神渗透到党性修养课程里,用先烈事迹坚定学员理想信念。近年来,我们开展东北抗联精神情景模拟式教学,这是省委党校东北抗联精神课程的最大创新。

    在情景主题教室,情景剧是常见的教学形式。这个教学过程是:真实再现东北抗联历史——叩击学员心灵——启发学员思考如何把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本职工作成效,这就是薪火相传。

    近年来,我把精力逐渐转到指导十多名青年教师上,既让东北抗联精神在他们内心生根,又提升他们授课水准,这也是薪火相传。

    笔墨写不尽东北抗联的生与死、血与火

    讲述人: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评论理论部主任徐明辉

    从1946年穆青同志写下1.2万字的长篇纪实报道《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开端,新闻工作者宣传、研究、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再出发——这是历史所归,更是未来所向。

    十年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黑龙江日报》从7月到9月开辟专版推出“站在抗联老区的大地上”系列报道。我担当策划和编辑之一。最终以26个版面、26万字图文,把最为壮烈、最令人动容的东北抗联报道带到读者面前。

    我们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和深情,追寻东北抗联英雄的足迹,再现东北抗联将士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遍寻东北抗联战迹地、纪念碑,铭记一场场前仆后继、血战到底的战役,我们在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挖掘细节、梳理史料,探寻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逻辑。

    我们秉持“史料新闻化”的专业精神,把东北抗联史重要元素转化为新闻呈现出来,得到广泛传播。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村民给编辑部打电话哭诉:她的祖辈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者残酷杀害的老区百姓,她在镇政府的阅报栏看到这组报道,被深深吸引、打动。后来,我们把26个版面的报纸寄到了她的手中。

    十年跋山涉水让东北抗联记忆重生

    抗联文物——七弦琴。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讲述人:

    文物守护人张旭生

    一段段被岁月覆盖的记忆,正因他们的步履,一次次重现光辉。

    随着风吹、日晒、雨淋、雪覆等自然侵蚀,东北抗联将士80多年前在深山密林中留下的密营遗址、战斗遗迹,正面临着风化消失的危机。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寻找和抢救,保存好那段应当被永远铭记的历史。

    从2015年至今,我和我的团队跋山涉水,在木兰县及毗邻区域5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对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进行逐一调查,搜寻和确认密营遗址、遗迹千余处。十年间,我们平均每天步行5公里~10公里,曾连续搜寻174天!但我们遇到的困难,跟当年的抗日将士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采写:本报记者 孙思琪 李淅 刘大泳 刘晓云 张雪地 李飞 王志强 贾红路 梁金池 刘欣 樊金钢 黄春英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