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九宣言”——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召开常委紧急会议,讨论、起草并刻印《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史称“九一九宣言”),通过各种途径散发到群众中。这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吹响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号角。
《宣言》指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更有力的统治满洲、侵略蒙古,以致使满蒙成为完全殖民地的政策”“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逐出中国”。
1931年11月4日,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率领东北军,在齐齐哈尔打响了“江桥抗战”,阻挡日军达半月之久,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占领满蒙”的侵略计划。其间,中共满洲省委组织“抗日援马代表团”赴战地慰问,并派志愿兵参加战斗。虽然“江桥抗战”最终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形势下失败,但这次战斗打响了有组织、具规模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使日军自九一八事变之后首次遭到重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热忱。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率先成立
1931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召开会议,部署创建反日游击队工作。此后,各地党组织将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1933年10月10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在珠河县三股流(今属尚志市三阳乡)正式成立。“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是这支队伍运用巧妙策略胜敌的代表性战例。
宾州是日伪军当时的重要据点之一,想要入城,必须将城墙打开缺口。为此,游击队请来几位工匠在几天内造出一门木制大炮,可装十几斤火药和三四十斤碎铁等物。
1934年5月9日,夜幕降临,随着木炮的震天巨响,宾州城墙猛然间被轰出一个缺口,赵尚志率部队发动猛烈攻击,战士们冒着硝烟从缺口冲入城内,杀向敌人,迅速拿下大营,此战造成敌人死伤70余人。
这支队伍在与日伪势力的斗争中迅速壮大,从反日游击队发展到哈东支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再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一度成为东北战场上实力最强、素质最高、影响最大的东北抗联部队之一。
打出一片方圆500公里“红地盘”
1934年,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坚决贯彻省委指示,派出刘铁石等党员干部深入太平川地区开展抗日宣传与组织工作,成功争取冯治纲领导的“文武队”接受党的领导,并策动伪自卫团团长张传福起义,为创建游击根据地扫清障碍。
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党组织还积极向外拓展,派遣人员进入萝北、绥滨等地开展抗日宣传。1936年,冯治纲率部重击日伪势力,配合地方组织壮大抗日力量。至同年夏秋,包括绥滨、萝北在内,与太平川连成一片、方圆500公里的汤东游击区基本形成。同时,依东游击根据地也成功开辟,形成方圆近百公里的“红地盘”。
在巩固根据地的过程中,汤原中心县委积极建立抗日政权和地方抗日武装,并大力筹建后勤保障体系。1936年夏,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伊春河畔成立,培养出祁致中、王明贵等一批优秀军政干部。
东北抗日联军宣告诞生
1936年2月2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和汤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宣告诞生。
《宣言》正式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和东北反日民众救国军部队,即日起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地抗日部队统一整编并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部队。这一壮举,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东北最直接、最光辉的实践成果,标志着分散的抗日武装凝聚成一支号令统一、协同作战的钢铁之师。
一座七星山 半部抗联史
在集贤县南部与桦南县北部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因七座山峰形似北斗七星而得名的七星山(当地人称之为“七星砬子”)。这里不仅有着天工造化的自然奇观,更是一处承载着“半部抗联史”的红色圣地。东北抗日联军七星砬子密营和兵工厂的遗址,静默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抗战时期,抗日将士们在极端困境中顽强斗争的峥嵘岁月。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此秘密建起了七星砬子兵工厂、被服厂、军政干部学校、后方医院、秘密营地、修械所等一系列设施,成为支撑该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后方基地之一。
东北抗联密营的存在,引起了敌人的疯狂围剿。1938年至1939年,为摧毁七星砬子兵工厂,敌人多次发起进攻。守卫兵工厂的战士、工人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数十名将士壮烈牺牲。
奇袭老钱柜—— 李兆麟智取 伪警察大队大振军威
1936年3月初,赵尚志以北满抗联总司令部名义写信指示李兆麟,拔掉盘踞在老钱柜的伪汤原森林警察队及其所属全部武装。
李兆麟了解到汤原伪森林警察大队长于祯等人对日军统治不满,决定智取。
李兆麟联合多支力量组成百余人作战部队。3月17日下午,部队从浩良河东山出发,冒严寒乘雪橇行军,19日抵达岔巴气。李兆麟派李凤林率手枪队侦察,俘虏两名伪森警后顺势解除岗哨武装。随后,李兆麟率队趁伪森警熟睡之机突入营房,未经战斗即俘虏了“黄毛”“丁山”等40余名伪森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黄毛”“丁山”表示愿意引路立功。
行进途中遇到于祯率领伪森警巡逻,李兆麟命令“丁山”和“黄毛”主动与于祯对话,趁其不备将其俘虏。经教育,于祯表示愿意立功赎罪,引导抗日部队拿下老钱柜。
3月20日,部队抵达老钱柜,于祯说服中队长宋喜斌缴械。战士们又奔袭松树沟,击毙负隅顽抗的森山及6名日本指导官。
此次奇袭荡平汤旺河一带敌人,让东北抗日联军军威大振。
攻袭依兰县城—— 周保中指挥联合部队 重创敌军
为粉碎日军的“大讨伐”计划,1937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在方正洼洪召开各军联席会议,决定联合第三、四、五、八、九军共同攻打依兰县城。
3月18日,参战各军经过协调和准备,联合攻城部队700余人秘密集结于依兰城西部和南部马家大屯、苏合屯一带。19日夜,部队分别进入各自分担的攻城阵地。
20日凌晨,战斗打响。周保中率部占领城西江岸西方炮兵阵地,向日军守备队猛烈炮击。各攻击部队迅速突破西城、攻入北街。南城守兵较厚,内应失效,东方面仅能牵制敌人未能前进,于是展开街市夜战。
北方面第八军等部突入北大街,于中央银行一带歼敌破垒,击毙日军指导官井口;东方面攻击部队控制倭肯河岸,阻敌出援;南城之战尤为激烈。原定内应未起,日军死守南门,南大营火力凶猛,多次强攻未果。
激战五小时后,总指挥部审时度势,下令各部撤出战斗。
此战虽未克城,但重创敌人:毙伤20余人,俘伪军15名,缴获武器若干,更于21日在新卡伦再伏援敌。同时,在政治上扩大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响和威望,显示了东北抗日联军团结对敌的精神和联合作战能力,鼓舞了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冰趟子伏击战—— 赵尚志巧布“口袋阵” 痛打日伪军
冰趟子伏击战是东北抗联史上以少胜多伏击日伪军的典型战例之一。1937年3月初,赵尚志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行进至通北(今属北安)冰趟子附近,发现此处有一眼常年不冻的山泉,泉水从山上流下,结成一片冰坡,坡面覆有积雪,因此更加光滑。冰坡北面是河沟,河沟北面树木丛生。赵尚志仔细观察了冰趟子周围的地形,决定在这里打一场伏击战,消灭跟踪而来的敌人。
战士们按照赵尚志的命令,从山口到谷地布置了一个“口袋阵”,并派一个班到山口引诱敌人。不出赵尚志的预料,敌人都被诱入阵中。随后,赵尚志的指挥枪响了,接着,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沟里是一片冰川,敌人毫无藏身之处,被一批一批打倒。
夜幕降临,枪声依旧密集,战斗仍在继续。天越来越黑,温度骤降,枪栓都冻得拉不开。指战员在赵尚志指挥下,一边烤火,一边打,越打越顽强。而无计可施的敌人则被冻得无力还击,趴在冰雪上等待援军到来。鉴此,军长赵尚志果断决定撤出战场。
岔沟突围战—— 杨靖宇率部 以少胜多突出重围
岔沟突围战是东北抗联斗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充分显示了杨靖宇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
1938年10月,为避开日军“讨伐”锋芒,杨靖宇率部由辑安转移至临江岔沟地区。10月15日晨,日伪军1万余人在岔沟地区将杨靖宇所率400多人包围。杨靖宇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势与敌人展开突围战斗。
夜幕降临,在杨靖宇指挥下,突击队在前,其他部队一队接一队摸到守在西北山岗牛天部队前。突击队猛烈向守敌冲击,打开一条血路,紧接着大队人马井然有序地冲破敌人包围圈。
1938年冬,正当日伪军疯狂向抗日联军展开“大讨伐”之时,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兵士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电文高度评价了东北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十二烈士——以血肉之躯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1938年3月18日,完达山脉蓝棒山北麓小孤山上,抗联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连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等12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以仅13人之力,毅然迎战400余名日伪骑兵。
当日风雪交加,小队在等待交通副官张凤春时获悉敌军逼近,为不暴露大部队行踪,决然据守小孤山。敌军自西北、东南两路夹击,抗联战士凭借精准枪法与地形优势,多次击退进攻。激战终日,击毙日军25人、伪兴安军70人,毙伤军马90余匹。
从清晨战斗至黄昏,战士们凭借精准枪法和地形优势,击退敌军多次冲锋。班路遗等神枪手点射歼敌,多名战士在弹药耗尽后与敌肉搏,最终牺牲;李海峰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最后拉响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最终,仅副官张凤春带着重要文件和烈士名单成功归队。
此战后,抗联第二路军党委将小孤山更名为“十二烈士山”。
艰苦西征——北满抗联生死突围
1938年,面对日伪军残酷“讨伐”与“集团部落”等残酷手段的围困,北满抗联部队陷入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孤悬敌后的生死困局。生死存亡之际,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分析敌我形势后果断作出战略决断:主力部队分三批进行西征!
在李兆麟、金策、魏长魁、冯治纲等将领指挥下,三批共800余名东北抗联战士先后从各自活动的后方基地,向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地区远征。
在极端环境中,抗联指战员们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信心百倍地战胜各种困难,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历时半年,转战千里,北满抗联部队终于突破敌人铁壁合围,抵达海伦、通北一带。这次西征保存了北满抗联部队的主力,为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露营之歌》——烽火岁月的精神旗帜
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歌曲不仅是抗联将士精神的慰藉,更是战斗的号角与信念的丰碑。在组织、筹备部队西征以及征途中,在冰封雪裹的小兴安岭,在篝火摇曳的营地上,李兆麟将军与战友们共同创作的《露营之歌》,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
1940年,《露营之歌》被收入《东北抗日联军歌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朝阳山后方基地,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机要秘书兼电台台长崔清洙将《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露营之歌》等48首在部队中传唱的抗日歌曲汇集起来,以手刻油印的方式,装订成数十本,分发给参加军政干部短期训练班的学员和总部教导队的战士,并教大家学唱。这些诞生于战火中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旋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是在极端困境中维系信念、坚持斗争的重要精神武器。
牵制日军入关 配合全国抗战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贯彻和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使得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地区抗联部队积极与关内抗战配合,在吉东、北满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军入关。
此时,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军积极行动,攻袭敌人据点、兵站,扰乱敌人后方,歼灭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使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呈现出新的局面。1937年7月19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亲率警卫旅东征下江,从三道通渡过乌斯浑河,经大哈塘、邢家小铺,跨过七虎力、八虎力河,到达依东榆树泡一带。期间,周保中指挥部队与日军多次激战,指示“专以进攻袭击敌人防守薄弱之小防所及设伏狙击行动之敌”,突袭“地主院套”,给敌人以重大打击的同时,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同一时期,北满地区军民积极武装起来,响应全国抗战,抗捐抗税、反对征粮、运输军用品、修建道路等。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分别于松花江下游两岸、小兴安岭西麓、方正、依兰、富锦及同江等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破坏敌人兵站、仓库和交通,主动袭击敌人,积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冲破日军“讨伐”。
攻克虎头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枪声
主题雕塑《还我河山》。
踩着湿滑的混凝土台阶深入虎头要塞地下,凉意瞬间包裹周身。指尖抚过斑驳的墙壁,半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上,弹孔依旧清晰,仿佛还能听见80多年前的枪炮轰鸣。这里曾是日本关东军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军事堡垒,1934年开始,数十万劳工的血泪浇筑了这座地下迷宫——发电所、弹药库、浴池一应俱全,却也藏着劳工被集体屠杀的黑暗记忆。
在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41厘米榴弹炮弹头,是当年亚洲最大巨炮的遗存,300多吨的炮身曾直指向西伯利亚大铁路。展墙之上,抗联英雄李一平、付德海等人的照片无声诉说着另一种抵抗:装疯送情报、卧底敌营、用生命传递地图与讯息……他们是黑暗年代里的微光。
登上中猛虎山,21米高的二战终结地纪念碑巍然矗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驻守要塞的日军仍负隅顽抗。直至8月26日,苏军在抗联配合下攻克要塞,二战的硝烟才在此彻底消散。虎头,因此被镌刻为“二战终结地”。
采写:本报记者 李淅 刘欣 梁金池 孙思琪 付宇 孙伟民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①《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史称“九一九宣言”)。
②油画《木炮打宾州》。
③位于汤原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内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四块石密营”医院遗址。
④东北抗联第一路军部分指战员。
⑤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
⑥抗联战斗遗址老钱柜纪念碑。
⑦周保中所写的抗联日记。
⑧油画《冰趟子战斗》。
⑨油画《岔沟之战》。
⑩十二烈士山战斗遗址。
⑾油画《西征》。
⑿东北抗联密营实景(图片由集贤县文物保护中心提供)。
⒀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各军游击活动区域示意图。
⒁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原址(李本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