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红路
斑马线前,车辆缓缓停下,行人微笑致意;整洁的社区里,老院落焕发新生,智能设施悄然融入生活;旅游景区内,“红马甲”穿梭忙碌,贴心服务温暖旅途,文明身影点缀林海风光。
伊春市深耕精神文明建设,三度捧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25年,其城市文明建设经验作为东北三省唯一案例,入选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伊春范本”。
文明,是城市最深沉的底色,更是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伊春市始终坚守“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初心,让文明之风浸润人心,不仅擦亮了城市的“面子”,更厚实了民生的“里子”,推动市民精神风貌愈发昂扬,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育德于魂 好人星光耀林城
“救命,有孩子掉水里了!”2024年春天,一声呼救打破了河边的宁静。退伍军人陈来源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跃入冰冷河水,挽救了一名落水儿童的生命。他的义举被路人拍下传至网络,引发广泛赞誉,他也因此荣膺“中国好人”称号。
伊春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2024年至今,伊春已评选出13名市级道德模范,8人(组)荣获“龙江好人”称号,李秋实同学获评“新时代龙江好少年”荣誉称号。
微光成炬,向上向善。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群众的创建参与感、主人翁意识与日俱增,传承文明、甘做模范、争当好人的文明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我们建立了20个‘好人工作室’,培育了23个接地气的好人项目,持续放大‘身边好人’的品牌力量。创新打造‘德礼满林都’道德建设品牌,通过事迹宣讲会、文明实践微宣讲等活动,吸引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林都大地蔚然成风。”伊春市委宣传部文明培育科科长许宗南介绍。
文明培育的根基在下一代。伊春市创新开展“强国复兴有我 争做新时代林都好少年”活动5000余次,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精心打造“童声里的伊春”道德品牌,推出“我是小小旅游推荐官”等活动,征集到260余个视频作品,浏览量超15万次。孩子们用纯真的视角和话语,成为赞美家乡、宣传家乡的代言人。
实践于行 文明实践润心田
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特色彩绘装点墙面,道路两侧花团锦簇……走进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特色乡村民宿分布在美丽的村庄中,创意道路标识、稻田景观小品点缀其间,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以前村里全是泥草房,路难走得很,别说开车,骑自行车都费劲。”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崔树生回忆往昔满是感慨,“就是那时候,我们下定决心要改变落后面貌。”
数十载砥砺前行,北星村循着“先整路、再植绿、建秩序”的思路,乘着政策东风,一手抓“环境美”,让村容村貌焕新颜;一手抓“生活美”,让村民日子更舒心。如今的北星村,偌大村落仅设1名专职卫生员,村民早已养成自觉维护环境的习惯,不仅把自家房前屋后打理得干净整洁,遇见村里任何一处垃圾,都会主动动手清理,用共同行动守护着家园的亮丽与整洁。
北星村的生动实践,正是伊春文明实践的鲜活缩影。伊春始终锚定“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核心任务,让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城市乡村的每一处角落。
近日,在伊美区百姓欢乐大舞台上,《敖包相会》的对唱、《天女散花》的舞姿、《爱在天地间》的歌声赢得街坊邻居的齐声喝彩,这是伊美区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文艺演出。活动不仅是邻里们展示才艺的平台,更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截至目前,伊春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组织主题活动3500余次,让“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成为传承文化、凝聚家国情怀的温馨载体。
从“文明实践‘伊’直有我”服务品牌开展9700场次活动,到推出文明实践延时服务、打造“森林学坊”开设62个公益课堂惠及2.6万人次;从“‘衣’旧有用传真情”在全省精品项目交流中大放异彩,到“一地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引领23个品牌项目、287个精准项目落地——伊春的文明实践,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涓滴之力汇聚成浸润心田的暖流。
如今,“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早已不是口号。伊春市在实现373个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的基础上,140个实践点、9个实践驿站、16个基地、28个广场、6个街区与综合体如同一个个温暖的节点,织就起连接党心民意的坚固桥梁,让文明的种子在林海大地上生根发芽。
创建于民 共创宜居宜游城
盛夏的伊春,林海浩瀚、青山如黛。400万公顷的林海染绿祖国北方版图,也吸引八方游客热情奔赴。“好客伊春 遇见好人”以一场全民参与的“宠客”行动,多维度展现了文明城市的风采。
从全城停车位、厕所免费共享,社区助老餐厅为游客提供惠民套餐,到矿泉水无限畅饮,特色中药饮品随时供应,伊春市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响应、全民参与的多元联动模式,构建起全域全季文明旅游矩阵,展现林都伊春全民宠客的温暖,使文明成为游客可感可知的温馨体验。
“小城伊春真是让我惊讶,这里不仅生态环境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也很高,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洁净有序,看不到杂物堆放等不文明行为。”游客张女士说。
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就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从前年起,家住老旧小区的王大爷迎来了冬天室内温度23℃的幸福生活。伊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覆盖了他所在的片区,供水供热管网完成更新,家门口还多了一处口袋公园。“以前楼下光秃秃的,现在下楼就能赏花散步,日子越来越舒坦了。”
“文明‘伊’起来”让市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人通过“文明伊春随手拍”记录城市之美,有人在“满意在林都”行动中化身旅游志愿者,点滴行动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暖流。
文明的种子,更在乡村与林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每到蘑菇采摘季,铁力市的“潮汐”便民市场就热闹起来。村民李大姐在这里摆摊卖山货,不用再担心占道经营的问题:“政府给我们划了专门的摊位,既方便了顾客,也让市场整整齐齐的。”11处这样的便民市场,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同时,也留住了城市的烟火气。
从城市到乡村,从景区到社区,伊春的文明创建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28个“文明好家风”特色村镇、45条乡风文明一条街,让乡村有颜值更有内涵;“农民文化艺术节”上的文艺展演、手工剪纸活动,惠及40.5万群众,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在这里,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游客手中的一杯免费水,是市民脚下整洁的街道,是村民门前盛开的鲜花,是所有人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的幸福家园。
红松挺拔,林海葱郁,文明伊春的根脉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壤,汇聚成全民共创的暖流。新征程上,伊春将持续加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力度,向着建设文明新高地进发,让文明之花在林都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