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口常年狂风呼啸,积雪不化。柯尔克孜语里,这里是“风吹石头咚咚响”的地方,也是中国领土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角落。60多年来,柯尔克孜族老人布茹玛汗·毛勒朵的身影,始终穿梭在这条50多公里长的边境巡逻路上,用双脚丈量国土,用石头镌刻忠诚。
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
“我们生在这片土地,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边。”父亲的嘱托,是布茹玛汗一生的信念。1964年,19岁的她与丈夫成为第一批护边员,扛起了守护104公里边境线的重任。那时的边境线没有清晰界碑,牧民越界、界标移位是常事。没读过书的布茹玛汗琢磨出一个办法:在石头上刻下“中国”,让这些石头成为移动的界碑。
“中国石”
她跟着身边人学写汉字和柯尔克孜文的“中国”,手指被尖利的石块磨得流血,就蘸着血水继续刻。第一块“中国石”诞生那天,羊群在一旁安静吃草,她跪坐在乱石堆上,一笔一画刻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国土的执念。“坏人看到‘中国’二字就会害怕,就算我不在了,这些石头也会守着边境。”如今,帕米尔高原上已散落着她刻下的10多万块“中国石”,串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石头防线”。
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
巡边路上的危险,布茹玛汗早已习以为常。2002年夏天,她赶着百只羊在“老虎崖”遭遇暴雨,山间雾气弥漫,脚下湿滑难行,不知不觉迷了路。就在她焦虑无助时,一块模糊的“中国石”出现在眼前。她扑过去紧紧抱住石头,放声大哭——这是她亲手刻下的路标,也是绝境中的希望。靠着“中国石”的指引,她最终带着羊群安全回家。
对布茹玛汗而言,界碑和国土重过生命。1986年7月,她巡逻时发现一座界桩向内偏移了25厘米。当时高山缺氧,她却顾不上喘息,一口气跑3公里下山向派出所汇报。稍作停歇,又骑马奔向60公里外的哨所,沿途17处悬崖、河沟,连马和骆驼都常在此折腿坠崖。她在山路上奔波6小时,傍晚终于赶到连队,带着官兵循着“中国石”找到界桩,连夜将其恢复原位。瘫倒在地时,她只说了一句:“界碑一点儿不能动,边境土地一点儿不能丢。”
人民楷模奖章
60多年巡边,布茹玛汗在海拔5000米的山巅踩出20多万公里足迹,能精准说出边境线上每块石头的位置,“就像熟悉家里抽屉里的东西”。如今,82岁的她虽难再常去一线,却总向人们讲述巡边故事,唱着自己写的《冬古拉玛》:“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
2009年布茹玛汗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称号;2019年获“人民楷模”称号。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4年12月16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入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从19岁的青涩姑娘到满头白发的“冬古拉玛大妈”,布茹玛汗用一生践行着对祖国的承诺。那些刻着“中国”的石头,是她留在帕米尔高原的勋章,而她自己,早已成为一座比雪山更巍峨的“活界碑”,用坚守诠释着“人民楷模”的分量。
记者:孙铭阳;摄影:孙铭阳;视频:孙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