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牡丹江东宁市,因其独有的小气候,仍是山峦苍翠,还没有初秋的样子。曾经,这里饱经战火洗礼。9月13日,“热血国魂·龙江行”全媒体采风团一行抵达有“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的东宁要塞遗址,在这座巨大的地下工事群中,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采访,聆听历史深沉的呼吸,触摸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东宁要塞遗址
深入地下工事 感受历史的沉重与震撼
采风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沿着石阶一路向上,在半山腰看到了进入东宁要塞的洞口,站在洞口,阴冷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手机灯光划过斑驳的石壁,上面潮湿滑腻,长着青苔。“大家现在触摸到的每一块砖石,都可能是当年被强征的17万中国劳工的血泪砌筑。”讲解员沉静的声音在狭长的甬道中回荡,让所有人屏息凝神。
东宁要塞遗址内部甬道
据了解,东宁要塞建于1934年6月,位于中苏边境战略要地,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由阎王殿要塞、三角山要塞、勋山要塞等十余处地下要塞组成,是侵华日军在亚洲修筑的最大军事要塞群。要塞群中构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其中地下军用仓库40个,碉堡76个,火炮阵地50个,地下作战室、医务室、屯兵室、发电室、储水室、伙房、隐蔽室等多达300余间,屯兵最多时达13万人之多。
沿着甬道向前,记者看到,休息室、会议室、瞭望口依次分布,目前整个地下工事对外展示的仅有1000多平方米。“单单从地下工事的设计与布局,我们就能看出当时日军侵略中国的野心与决心。”一位采风团成员说。
东宁要塞陈列馆一角
陈列馆里 文物“开口”见证侵略罪恶
在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一件件锈迹斑斑的罪证文物让历史变得无比具体。采风团的镜头对准了日军的军服、武器、生活用品,以及劳工们留下的简陋工具。
“我们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东宁要塞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这是劳工的骸骨,当时的劳工‘来一批死一批’。除了因工作环境恶劣而生病去世的劳工外,为了不将工事秘密外泄,完成工作后的劳工会被集体杀害,尸体随意抛到外面,也没有掩埋。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堆砌在一起的劳工尸体中,竟找不出一副完整的骸骨,有些劳工小腿骨被生生锯断,就是防止他们逃跑。”
“这是当时日军使用的大炮,在日本铸造分段运送到中国,再由机械师进行组装,射程远、杀伤力大,这样的大炮共有8门,炮口都从这里对准了对岸的苏联。”解说员说。
“站在这里,才真正理解‘勿忘国耻’四个字千钧之重。历史不是书上的几行字,而是眼前这触手可及的冰冷与震撼。”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说。
社教融合 红色血脉在新时代赓续
据了解,东宁要塞早已不仅仅是历史遗址,更是一个活跃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巡回展览、研学旅行等方式,让红色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据馆长王丹丹介绍,博物馆在元宵节开展“猜红色灯谜、学党史知识”等活动;清明节进行“我们来看望您”主题祭英烈活动。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进行红色旅游。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迎来中小学生研学热潮,来自哈尔滨、牡丹江、珲春等地青少年纷纷到此参观研学。2025年,共接待研学团队100余个,3000余人。2025年1-8月,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27.3万人次,7月接待游客6.3万人次,创近五年新高。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俄罗斯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俄罗斯旅行团、自驾游团队、研学团队专程来到东宁要塞,在和平塞广场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敬献鲜花,开展纪念活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东宁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采风团一行介绍,“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沉浸式、互动性的方式,让下一代永远记得我们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记者:张雪地;摄影:张雪地;视频:姜轶东 张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