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主题征文选登
    樟木箱里的秘密

    樟木箱底层的蓝布包袱,像块被时光腌透的咸菜,粗粝的家织布上爬满黄斑。解开时簌簌落下的樟木碎屑带着八十年前的辛香,呛得人鼻尖发酸。几枚铜勋章卧在中央,青绿的锈迹遮不住“二等功”“三等功”的字样——那是外公在枪林弹雨里焐热的荣耀。

    而最勾人的,还是那块叠得方方正正的白色丝绸布块。中间有两根带子,上面还有一根带子,这块布的上边儿挖下一点弧度,下边儿是圆底儿。展开时荷花在碧叶间垂首,鸳鸯把红喙探进流水,针脚密得像初春的雨丝,偏又透着股不服输的倔强。

    咦:“这是什么物件!我好奇地拿在手里,手绢儿吗?为什么还有3根带子。”母亲说:“这是肚兜,也是现在的内衣(文胸)。”

    “这物件,救过整个交通站的命。”母亲的声音从背后漫过来,带着水汽般的颤。我正诧异这贴身之物怎会与勋章同藏,她的指尖已抚过绣线,“八十年前的东北,就是这鸳鸯尾巴上的针脚,藏着炸炮楼的药方子。”

    指尖触到绸面的刹那,鸳鸯尾羽突然活了。那些看似连贯的针脚原是疏密兵阵,长针与短针交替的节奏,活脱脱摩斯电码的点与划在跳。荷花脉络里卧着长划,流水波纹里藏着短点,连鸳鸯交颈的弧度,都是掐着秒表设计的间隔符。

    1939年的东北,秋霜来得早。枫叶把山坳泼成火海,却暖不透日本人铁蹄下的冰寒。那时外婆还是镇上地主家的大小姐,月白布衫裹着细腰,两条油光水滑的辫子垂到腰间,坐在雕花窗棂下读新学堂的课本。外公是家里的长工,黑布短褂洗得发白,却能背《论语》里的句子——他是方圆十里唯一上过高小的庄稼人。外婆的爹,那个总捧着水烟袋的老头,常对着外公的背影叹气:“这娃眼里有火。”

    机关枪响那天,玉米棒子滚得满地都是。外公的爹娘倒在血泊里,金黄的玉米粒混着血珠,在田垄上蹦跳得像群受惊的蚂蚱。外公攥着镰刀要冲出去,被外婆的爹死死按在地窖口:“留着命,才能让日本人偿血债。”

    后来外公被抓去修炮楼,铁丝网把工地圈成个大笼子。外婆隔着网眼看见他时,日本兵的枪托正砸在他背上,碎石子嵌进他膝盖,血珠渗出来,在地上洇出小小的红梅花。那天夜里,外婆揣着两个白面馒头,顺着狗洞钻出后院。巡逻的哨兵拦住她时,她把馒头往怀里紧了紧,眼泪掉下来的样子,倒真像受了惊吓的小雀儿。

    “那绣娘来得邪乎。”母亲给我续茶,水汽漫了她眼角的皱纹。1939年深秋,外婆家忽然多了个沉默的女人,蓝布衫洗得发白,手指缠着厚厚的顶针。她绣的荷花能看出晨露,鸳鸯羽毛能分出青灰与赭红,夜里常听见她房里的绷架响,丝线绷紧的声音像拉满的弓弦。

    落雪那天清晨,外婆的娘把肚兜塞进外婆手里。雪粒子打在窗纸上沙沙响,绣娘的声音压得比棉絮还轻:“穿好它,跟你爹见小唐。记着,带子要系活扣。”外婆低头看胸前的绣品,忽然发现鸳鸯眼睛是双线绣的,流水波纹里藏着断续的长针——那些新式学堂里见过的摩斯电码,正借着花鸟的模样喘着气。

    关卡的检查比预想的狠。日本兵的皮靴踏在冰面上咔咔响,刺刀挑开行人的包袱,连妇女的发髻都要掰开看。外婆攥着她爹的衣角过哨卡时,心跳得像揣了只小兔子。戴眼镜的翻译官拦住她,手指要触到衣襟的瞬间,外婆忽然红了眼眶:“太君,这是贴身的…… ”翻译官嗤笑一声,挥手放行的当口,外婆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外公在脚手架上接住消息的那天,风卷着雪沫子往人骨头缝里钻。外婆借口送棉衣,在外公搬木箱时故意脚下一滑,肚兜从夹层里飘出来,落在满是冰碴的地上。趁着日本兵转身啐唾沫的工夫,外公的手飞快地扫过绸面,荷花里的长划、鸳鸯翅膀上的短点、流水里的间隔,全刻进了心里头。

    炮楼竣工那天,日本人举着清酒欢呼。就在他们仰头的瞬间,西南角的地基突然塌了,钢筋水泥砸下来的声响,比除夕夜的爆竹还烈——外公浇筑时,悄悄抽走了关键部位的几根钢筋。游击队趁着混乱端了这个卡点,火光映红半个夜空时,外公趁乱往密林深处的队伍方向奔跑,鞋底子磨穿了,脚底板淌着血,却跑得比风还快。

    包袱里的勋章在午后阳光里泛着暗光。母亲说,外公总在冬夜摩挲它们,说要不是那肚兜上的密码,他根本找不准钢筋的位置。那位绣娘在完成任务后就没了影,只留下绷架上半截没绣完的梅花,后来才知道,她是地下交通站的联络员,牺牲时才24岁。

    去年整理旧物,我在勋章盒衬里发现半张泛黄的照片。穿军装的外公站在枫叶树下,身边的外婆梳着齐耳短发,胸前隐约露出白绸边角。背景里的枫叶红得像燃烧的火焰,那是1945年的秋天,抗战胜利的消息正顺着叶脉,传遍大街小巷。

    如今这肚兜还躺在樟木箱里,白绸泛着淡淡的米黄,荷花花瓣边缘的丝线松脱了几缕。但凑近了看,仍能在鸳鸯交颈的弧度里,在流水蜿蜒的曲线中,辨认出那些加密的符号。它们曾借着少女的体温躲过刺刀,借着绣娘的巧手穿越封锁线,最终化作炮火里的一道光,照亮了一个民族走出黑暗的路。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风掠过窗棂时,我仿佛听见八十年前的丝线仍在轻轻震颤。那些藏在花鸟里的密码,早已化作山河间永不褪色的记忆,在每个落叶纷飞的季节,轻轻叩响我们的心门。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