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报承办的“红色传承·光耀黑土”主题征文中,一批年轻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感受,深深打动读者。他们记叙的身边小事蕴含着红色传承,那是源自内心的敬仰,也是对祖国“清澈的爱”。
一位地理专业的大学生把东北抗联作战地图复刻在等高线图上,他以地理坐标向先烈致敬;一位小学生每年参观一个关于东北抗联历史的纪念馆,她把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一位小学生讲述自己如何在情景剧中,饰演为东北抗联送情报的儿童……红色传承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寻常巷陌的“平凡小事”。正是这些学习和生活的片段,最具感染力,也最能引发共鸣。行动无需他人定义,却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红色传承本质上是一份朴素的价值坚守,不应由事迹的“大小”来衡量。一次次参展、一场场聆听,都是对红色传承的认同与弘扬。这种发自内心的热忱,像春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温暖身边人、影响更多人。
新学期伊始,《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回顾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历程,在青少年心田种下“铭记历史,勇担使命”的种子,引导他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