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尚志市龙王庙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微风掠过,阵阵稻香扑面而来。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曾历经洪涝灾害,如今满是活力的村庄。沿着崭新的水泥路穿梭于田间地头、村民院落,连片的稻田里稻穗饱满,智慧农业设备实时守护作物,新修的栈道穿梭于稻浪间,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期待,满目皆是新意,到处升腾着希望。
2023年,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曾让龙王庙村遭受不小伤害,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灾后重建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龙王庙村,看望慰问群众,勉励乡亲们在党组织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建设美好家园。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在各方大力支持和尚志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村庄重新焕发新生。如今,从农业提质到民生改善,从产业融合到乡风文明,龙王庙村正以多元实践书写着灾后重生到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设施升级焕新 民生改善暖心田
清晨的阳光洒满龙王庙村,记者走进村民车喜华家,推开院门,红顶白墙的新房格外亮眼,屋内传来清脆的削皮声,车喜华在厨房的新灶台旁,处理着刚从自家菜园摘的老黄瓜。“这老黄瓜炖土豆、炒鸡蛋都好吃,削了皮冻起来,冬天也能随时吃新鲜的。”车喜华告诉记者,以前的老房子,厨房又小又暗,现在的新房又亮堂又暖和,干活儿都舒心。
车喜华在自家新房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3年龙王庙村经历了罕见洪灾,大水进村,车喜华家30多年的老房子瞬间损毁。危难之际,党和政府伸出援手,在原址上帮她重建新家。新房正在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王庙村,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保证受灾群众入冬前能入住。
殷切嘱托化为强大动力——车喜华的新房,16天完工,20天入住。“这房子建得板正,墙是‘三七’厚的,房梁是钢的,老结实了。全屋铺地热,冬天屋里很暖和,不比城里的楼房差。我家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车喜华毫不吝啬地夸着新房子、新生活,脸上难掩笑意。
离开车喜华家,记者又来到村民杨春贵家。记者见到杨春贵时,他正忙着打扫90平方米的新房。新房屋内焕然一新:新铺了地热、新贴了地砖、新打了衣柜、新换了门窗,窗台上的绿植和鲜花在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那一刻我感觉特别温暖和踏实。”时至今日,回忆起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情景,杨春贵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路肩边沟整洁美观
2023年洪灾中,杨春贵家因紧邻村路被洪水浸泡,老房严重受损。“洪水一退,政府就派人来评估,帮着制定重建方案,材料、施工队都不用咱操心,不到俩月就住上了新房。”说起这些,杨春贵满是感激。
“现在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心里一直有点遗憾,习近平总书记来时房子还没有翻修好,连杯茶都没端给总书记喝。我盼着总书记再来我家坐坐,跟他唠唠两年来家里的新变化。”杨春贵告诉记者,受灾后政府帮着修新房,去年又给每家在屋外安装了钢化玻璃的“阳光房”,给墙体贴了保温层,现在屋里比城里楼房还暖和。
杨春贵边说边引记者到厨房,伸手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哗哗涌出,他接起一捧水笑着说:“以前村里是分散供水,水质时好时坏,还动不动就停水。今年政府对村里启动自来水改造,换了新水源,铺了新管线,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水质也好了,做饭别提多方便了。”
“格田化”改造后的水稻田
除了乡亲们的家变了样,龙王庙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快速推进。村党支部书记郭洪友告诉记者,目前龙王庙村的基础设施已实现全面升级,不仅道路硬化全覆盖,路肩边沟、路灯、排水系统一应俱全,村里还新修了一条环路并已投用。“环路没修建前,物流大货车都得从村里穿行,不仅有安全隐患,车轮带的泥土还把路面弄得很脏,村民打扫起来也费劲。现在环路通车后,货车能直接绕村走,村里既安全又干净,村民们都满意。”顺着郭洪友手指的方向,记者来到村边的环路入口。崭新的沥青路面宽敞平整,清晰的交通标识指引着方向,不时有满载的货车、运输农产品的三轮车平稳驶过。
“小田并大田”增效 智慧农业筑底气
进入9月,又到水稻灌浆期。龙王庙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一派丰收景象。“你看这穗子,颗粒多饱满,今年亩产肯定差不了。”杨春贵弯腰拔出几株稻穗,捻开稻谷向记者展示,脸上满是自信。
杨春贵查看自家水稻长势
这份底气,源于村里推进的“格田化”改造与智慧农业建设。2023年洪灾中,村里1.7万亩耕地超半数受灾,为尽快恢复生产,龙王庙村积极推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启动“格田化”改造。“以前村里都是零散的‘巴掌田’,田埂占地方,机械化作业也不方便。”龙王庙村第一书记刘力嘉告诉记者,通过耐心地讲解耕地改造益处,村民们纷纷支持,去年完成660.21亩耕地改造,今年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造后新增耕地500余亩,每亩增产约18公斤,每亩综合增效110元。
在稻田旁的物联网监测站,记者看到气象站、虫情测报仪、土壤监测系统实时运转。“这些设备能监测温度、湿度、土壤肥力,还能预警病虫害,种庄稼越来越‘简单’了。”刘力嘉介绍,依托智慧农业设施,合作社实现了统一耕种、统一管护,今年水稻总产量预计突破3000吨。
智慧农业设施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抱团发展”的力量。去年,龙王庙村引入专业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杨春贵等种粮大户率先入社。“以前自己买农资贵、卖粮难,现在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去年每斤粮多卖0.2元。”杨春贵算起账来格外清晰。
“如今,合作社注册的‘龙王庙’商标已进驻大湾区市场,还通过京东、淘宝等平台打开南方销路,预计今年秋收后,每户社员增收超1.3万元。”刘力嘉说。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为提升耕地连片度与规模化适配性,龙王庙村建设4208米渠道衬砌,让灌溉效率提升近五成。同时,规划6条总长3097米的砂石路与3条共1809米的水泥路,彻底打通农机作业“最后一公里”。
灌溉水渠
农文旅深度融合 绘就乡村新图景
走进龙王庙村,不仅能感受到农业发展的活力,更能领略到农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今年,龙王庙村解放思想,积极打造特色旅游项目,特色稻田画、瞭望塔和栈道项目已施工完毕,成为村庄文旅产业的亮眼名片。
瞭望塔矗立在稻田旁,登高远眺,千亩稻田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金色的稻浪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栈道蜿蜒穿梭于稻浪之中,游客漫步其上,能近距离感受田园风光的清新与惬意。值得一提的是,村庄依托成片稻田打造的稻田画,以大地为画布,用不同品种的水稻勾勒出极具乡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图案,既展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又为村庄增添了独特的景观。
“每到周末,来这里打卡的游客特别多,有时候旅游客车都能排到村外,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郭洪友告诉记者,这些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建成,将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览,不少村民也把自家种植的香瓜、黄瓜等农产品拿到现场售卖,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成为龙王庙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又一成功的实践。
瞭望塔俯瞰的稻田画
乡村的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龙王庙村持续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加强对道路、边沟、栅栏等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其正常使用。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将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度融入“村规民约”,让“爱护环境、文明生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定期开展的“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参与,以获评“十星级文明户”为荣。“以前村里偶尔有乱堆乱放的情况,现在大家都争着评‘星级户’,村容村貌变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郭洪友表示。如今的龙王庙村,掀起了一股追“星”热潮,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也随之更上一层楼,村庄处处呈现出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从民生改善到智慧农业再到农文旅融合,从环境整治到文明新风,龙王庙村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实干与创新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记者 王志强 邢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