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
    林海雪原里的“红色摇篮”

    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遗址碑。

    □文/摄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在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有过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它曾是东北抗日联军自己的“黄埔军校”——一个用生命作答、用信仰淬炼的干部摇篮。

    它没有像样的校舍、没有平整的课桌,甚至没有纸和笔。在阴冷的地窨子里,学员们用双膝为桌、木炭作笔,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东北抗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

    是怎样的信仰,能让一群人在如此绝境中,点燃求知的油灯?

    答案,就回荡在伊春河畔。

    擘画

    于危难中诞生的伟大创想

    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遗址,位于伊春市伊美区人民广场中心地带,是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游览的必经之地。

    站在纪念碑前讲述这段历史时,81岁的伊春市伊美区革命老区促进会会长王立功神情激动而凝重。

    东北抗联将领赵尚志,有着超越常人的战略远见。他深知,眼前的战争,本质上是政治的较量。他力排众议,提出创办军校,并坚持“政治领先”,他要锻造的,不只是能征善战的勇士,更是一批批能点燃燎原之火的革命骨干。

    蓝图已然绘就,但“校园”何在?

    1936年3月,赵尚志致信李兆麟将军,下达了“拔掉伪森林警察大队,建立汤旺河谷根据地”的指令。李兆麟率部雷霆出击,仅用三天三夜,便将盘踞当地的日伪势力彻底铲除。这场胜利,为军校诞生在敌人心脏地带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方珍贵的净土。

    随后,一场特殊的“招生”开始了。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张德,经验丰富的侯启刚、雷炎……一批批知识分子和军事人才从各处汇聚而来,组成了这所深山军校最初、也是最宝贵的师资队伍。

    淬炼

    木炭与雪地写就的“教科书”

    1936年4月,在伊春河畔简陋的地窨子里,军校举行了开学典礼。代教育长侯启刚的讲话慷慨激昂:“我们不仅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还要建设新中国!”学员们群情振奋,决心“像打冲锋那样,把全部劲头使出来!”

    然而,现实的艰苦远超想象。

    他们住在半地下的地窨子里,光线昏暗,终年潮湿。没有黑板,就用斧锯劈开木板充当黑板,用烧剩的木炭在黑板上写字;没有纸笔,就在沙地和雪地上,用树枝一遍遍练习写字、画作战图。

    比居住条件更严峻的是粮食的匮乏。起初,靠着战斗缴获,还能保证一天三顿玉米面和橡子面。但很快,就变成了一天一顿。再后来,只能靠挖野菜、采野果、剥树皮充饥。

    在王立功老人整理的史料里记载,当时条件下,学员们猎获一只野兔或者一只狍子,架在篝火上烤得半生不熟,就是一顿美味奢侈的烧烤大餐。

    与物质的极度贫瘠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精神世界的无比富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歌声、欢笑声总能从简陋的地窨子里飘出。这种于苦难中绽放的乐观之花,是比任何武器都更强大的力量。

    不朽

    让山河垂泪的“毕业名单”

    王立功老人讲述,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学员毕业时,都会领到一张盖有校长赵尚志和代教育长侯启刚印章的毕业证书。然而,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毕业,即意味着奔赴永恒。

    这是一份足以让山河垂泪的“毕业名单”。

    王立功介绍,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共举办三期,累计培养学员250名,有名可考的57人中,有70%的人牺牲在战场上。其中,9名电报学员全部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7岁到19岁。

    这些年轻的生命,化作了抗日战场上最璀璨的星辰——学员金正国,毕业后曾任军长、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牺牲,年仅33岁;学员宋喜斌,一人打死40多名敌人后,壮烈牺牲,年仅27岁;教官雷炎,为掩护主力突围,与百倍于己的敌军对抗,战死沙场,年仅28岁。而这所学校的校长赵尚志,在1942年遭叛徒出卖,重伤被俘,壮烈牺牲。

    英雄远去,但精神永存。伊春的青山绿水,没有忘记这群用生命点燃火炬的先辈。

    1987年和2002年,伊春市委、市政府先后在此地建立起抗联政治军事学校纪念碑和遗址碑,用最庄严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永远镌刻在了绿水青山之中。

    今天,我们致敬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先烈,更是为了回答一个时代的问题:当年的他们,用生命为我们赢得了建立新中国的可能;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用奋斗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

    答案,就写在每一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后继者心中。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奋斗,是最强的足音。那从林海雪原传来的誓言,正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凝聚起磅礴的强国力量。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