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随着两台汽车吊缓缓地将一片长32米、重134.3吨的预制T梁精准地落位在同江特大桥305-306号墩台上,标志着佳同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同江特大桥建设正式进入架梁施工阶段,中欧班列东通道建设再度提速。
同江特大桥施工现场
创新设计:精心巧思护生态
佳同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是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西起佳木斯市东佳木斯站,终至同江北站,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的干线铁路,改造线路全长258.25公里。同江特大桥位于同江站至同江北站改建段,是全线“头号控制性工程”,桥梁全长10435.14米,采用单线T梁结构设计,是我国目前中欧班列东、中、西三大通道中,口岸段最长的新建桥梁。
如何面对工程地处东北寒冷地区,有效施工期较短,工程任务重的挑战,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负责项目管理的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至同江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提前组织参建单位优化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有序推进。承担项目设计任务的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江特大桥地处东北寒冷地区,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且位于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桥梁设计负责人沈耀海告诉记者,设计团队充分考虑这些特点,通过提升混凝土标号、增加防冻涂层设计,增强了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与经济性。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为了节约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宝贵的黑土地资源,为口岸城市同江市预留足够的规划发展空间,设计团队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对同江站至同江北站段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比选。沈耀海表示:“我们不仅要建好桥,更要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土地。”经过反复论证和权衡,最终确定了“外绕城市+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使得该段桥梁占比高达84%,大幅节约了土地资源,将对三江平原的生态扰动降至最低。
在施工期间如何避免对既有道路的影响?设计团队也做了充分考量。沈耀海介绍,在具体施工设计上,针对跨越三江口大街段,设计团队采用了高位现浇再落梁的施工方案,通过满堂支架施工,将桥梁现浇高度抬高,现浇结束后拆除支架再将每片梁精确架设至设计高度,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避免了施工期间对既有道路的影响。针对跨越同抚公路的连续梁,则采取了封闭挂篮悬臂灌注的施工方案。直接在桥墩顶部向两侧分节段施工,每段均采用封闭式施工方法,直至两侧合龙,确保了城市繁忙干道在施工期间的正常通行。
架梁作业中
高效施工:毫厘之间筑脊梁
为了确保桥梁架设进度和质量,国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坚持科学制定方案,高效组织现场施工。从预制T梁架设设备选型、运输路线、架设流程、架设线型控制、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这种全方位、精细化的施工管理,为同江特大桥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了创新的设计方案,还需要高效的施工团队将其变为现实。中铁二十三局作为同江特大桥的承建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执行力和技术实力。
中铁二十三局佳同铁路项目部副经理王晓辉介绍,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同江特大桥T梁架设量共计638片,其中32米T梁594片,24米T梁44片。全桥承台330个,目前已完成231个;墩柱328个,已完成180个。各项施工任务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在架梁施工现场,地面上,测量员正紧盯着测量仪实时监测施工情况,技术员站在桥墩上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吊车,两台汽车吊把预制梁稳稳地吊起,经过精确调位后架设至预定位置。从前期的定位测量,到后期的控制测量,这一“毫米级”的对接,为同江特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减少施工作业对耕地的影响,作业区仅有13米宽,钻机、吊车、泥浆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施工作业难度大,中铁二十三局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施工前对表土进行了剥离,项目完工后,我们还要对土地进行复耕,保障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生活。”望着桥梁两侧金黄色的稻田,王晓辉说。“我们预计今年年底完成313片T梁预制及300片T梁架设任务,在2026年8月完成全部架设任务。”
T梁精准落位
区域发展:拥抱开放新格局
佳同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后,将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将有效解决既有铁路利用率已趋于饱和的瓶颈问题。”国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佳同铁路扩能改造后将增开7座会让车站,补强部分车站客、货运设施,扩大同江北站集装箱作业区和换装能力。佳同铁路扩能改造通车后,线路列车通过能力也将提升3倍,口岸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外贸运输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改造后的佳同铁路更将给沿线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为沿线地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通道,出行条件也将得到显著改善。佳木斯至同江间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265分钟缩短至185分钟,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年货运量也将由原来的1884万吨提升至3721万吨。
随着同江特大桥架梁施工的启动,佳同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未来,这座绿色、创新的特大桥,不仅将成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节点,更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记者:杨桂华;摄影:王舒 杨桂华;视频:唐心如 杨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