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花篮。本报记者 张澍摄
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张春雷摄
虎林各界人士参加纪念活动。本报记者 李鹏举摄
本报2日讯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日,“历史不会忘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在我省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虎林市举行,重温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齐齐哈尔市江桥抗战纪念地纪念园广场
上午10时,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地纪念园广场内,纪念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全体人员肃立齐唱国歌,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英烈的崇高敬意。随后,全场默哀一分钟,深切悼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
活动现场,少先队员代表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用稚嫩而坚定的歌声传递继承先烈遗志、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在深情的《献花曲》中,礼兵稳稳抬起花篮,缓步走向江桥抗战纪念碑,整齐摆放在碑前。齐齐哈尔市相关领导整理花篮缎带,并瞻仰纪念碑,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深深敬意。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江桥抗战纪念馆。
江桥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响了东北抗战第一枪。在这场英勇斗争中,马占山将军等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伟大精神。
纪念活动中,马占山将军后人马志伟代表抗战将士后代发言。他动情地说,站在祖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参加此次纪念活动,倍感光荣和责任重大。献上的不仅是花篮,更是对英烈的永恒追思和对历史的深刻铭记。他呼吁抗战将士后人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激励青少年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汲取精神力量;要做振兴发展的“排头兵”,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龙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要做和平事业的“推动者”,以历史清醒捍卫战后国际秩序与和平发展。
活动现场,在铿锵有力的语句和激昂的音乐中,原创诗歌《嫩江魂·抗战铭》带领大家重回烽火岁月,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激励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珍爱和平、共创未来。
齐齐哈尔市相关领导,市直机关、驻地部队负责同志,抗战将士后人代表以及社会各界群众、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活动。(记者付宇)
◎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广场
9时,牡丹江市党政机关干部、驻牡部队官兵、抗战老兵、烈士亲属、英模代表、退役军人、中小学生、四城区干部群众代表等在“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广场集结,参加纪念活动。
10时,全体人员庄严肃立,在激昂的旋律中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献花曲》的旋律中,礼兵稳稳抬起花篮,缓步行至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前,将花篮庄重安放。
“八秩流光,烽烟已烬;岁月铭刻,英魂未远。回望关东,血浸黑土;牡丹江畔,青史昭然。抗联十四载,林海埋忠骨;雪原五千日,血肉筑雄关……”青年代表集体朗诵《八女英烈颂》,荡气回肠。
“很荣幸成为此次领诵之一,作为新时代青年民警,我们的朗诵排练其实也是与革命先辈进行隔空对话的过程,八位女烈士的不屈脊梁,让我在思想和精神上经历了一场深度洗礼。”牡丹江市公安局西安分局沿江派出所民警李泽说。
活动现场,来自牡丹江市东华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身着整齐的校服,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大家齐声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稚嫩的嗓音里满是坚定,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群雕广场上空,不仅唱出了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更奏响了传承红色精神、赓续英雄血脉的青春乐章,让在场者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心中的延续与力量。
最后,全体人员缓步向前,依次瞻仰八女投江烈士群雕。(记者刘晓云 张雪地)
◎虎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
上午10时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下,438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整齐肃立,庄重的《烈士纪念日号角》缓缓响起,纪念仪式正式开始。全体人员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铿锵有力的歌声在纪念园上空回荡。随后,现场一片肃静,人们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致敬。
在深情的《献花曲》旋律中,礼兵稳稳抬起花篮,缓步走向纪念碑,登上台阶将花篮庄严安放,全体人员向花篮和纪念碑行注目礼,共同追思先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
“今天来到这里,我深刻了解了那段光荣而悲壮的历史。”虎林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张梓毅在参加完仪式后表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革命先烈誓死不屈。我被他们的事迹所震撼,更坚定了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军人的理想。”当天,孩子们还参加了虎头要塞博物馆的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抗战历史。
今年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林万有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感慨道:“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啊!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英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继承老兵们的革命精神,好好学习,长大后守护好祖国的大好河山。”
纪念活动中特别设置了“和平树·抗战魂”植树环节。来自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8个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土壤汇聚于此,用以栽种8棵松柏。这些树木不仅象征着和平精神的生生不息,也寓意着抗战记忆的代代相传。
虎头,这座位于中俄边境的小镇,因虎头要塞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如今,那座曾经硝烟弥漫的军事要塞已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人们在这里缅怀历史、致敬英雄,在铭记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进,这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记者宋晨曦 孙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