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抗战十四年 ⒀|
    ​忠魂铁骨——东北抗联精神永驻黑土地

    □本报记者 刘欣

    在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上,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永远铭刻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艰苦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于冰天雪地中爬冰卧雪,嚼草咽棉,在弹尽粮绝之际坚守信念,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与救国救民的担当。杨靖宇将军在密林深处孤身奋战至最后一息,赵尚志将军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八女投江的壮烈、十二烈士的绝地阻击……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屈的民族脊梁,更化作新时代奋进者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血色忠魂:一支手枪的永恒见证

    东北烈士纪念馆内,一支枪号为80292的美国造柯尔特式自动手枪静卧展柜。这支长20.5厘米、重1.2千克的武器,曾陪伴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41年冬,赵尚志率小部队从苏联返回东北抗战时,战友张凤岐将此枪赠予他。此后,它成为将军最亲密的战斗伙伴,更在最终战斗中迸发出不屈的怒吼。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率小部队袭击梧桐河金矿伪警察分驻所,在吕家菜园子遭特务刘德山从背后开枪,腰腹部中弹的赵尚志回手连射两枪将其击毙,命令战士带走机密文件。重伤被俘后,他面对敌人的审讯,强忍撕心裂肺的剧痛,怒斥伪警察:“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8个小时后,在凛冽寒风中,34岁的赵尚志将军血染雪原,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运往长春,又将他的躯体抛入了冰冷的松花江。

    2014年,赵尚志名列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录。这支手枪,从此成为忠诚与气节的永恒证物。

    孤山绝唱:十二烈士的钢铁屏障

    1938年3月1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连连长李海峰和指导员班路遗,为保卫密营,率领十几名战士坚守宝清县小孤山阵地,迎击400多名日伪军。

    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顽强阻击敌人,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伤敌军60余人。血战至黄昏,班路遗等勇士相继牺牲。双腿已断的李海峰命令战友携带文件突围,自己留下掩护,最终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役,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等12位烈士英勇献身。

    为铭记这场气吞山河的阻击战,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党委将小孤山更名为“十二烈士山”。2015年,十二烈士作为英雄群体入选国家第二批抗日英烈名录。

    薪火相传:从雪原烽火到科技兴邦

    十四年风雪长夜,东北抗日联军以血肉之躯筑起不屈长城。30余位军级将领血染山河,无数英烈为国捐躯,在敌我兵力悬殊的绝境中,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如今,在东北抗联将士曾经战斗过的黑土地上,新一代建设者正用实际行动延续着东北抗联精神。在巴彦、嘉荫等地区,年轻学子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无人机专业主任朱琳琳动情道,“当年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守护的黑土地,今天正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焕发新的生机。东北抗联精神赋予我们的,不仅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更是用智慧改变命运的担当。”

    从烽火岁月的血肉长城,到和平年代的科技兴农,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脊梁。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东北抗联精神已化作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