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丨抗战十四年⑿ 红色铁军——白山黑水间淬炼忠诚与纪律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印刷文件和宣传品的油印机。

    《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本报记者 李淅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一台斑驳的油印机,看似寻常,但它却是曾随东北抗联第五军第二师赫子臣连长及其战友,在密林深处进行秘密印刷的“功臣”。从它滚筒下“吐”出的每一份文件、每一张传单,都是在极端艰苦岁月中,鼓舞抗日将士和民众的精神食粮,更是维系这支孤悬敌后铁军信仰与纪律的生命线。

    这件一级文物,与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的1934年6月由中共满洲省委颁布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伊春密林深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的简章、赵尚志主编的《东北红星壁报》等东北抗联历史文献,无声诉说着东北抗联以钢铁意志锻造红色军魂的壮烈史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武装历经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逐步发展壮大为东北抗日联军,其成分主要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还包括部分义勇军、山林队等。中共中央为把这支成分复杂的部队建设成一支坚不可摧的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强化部队党组织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何伟志在谈到反日游击队党建与军队纪律建设历史时着重介绍:“中共满洲省委创建的反日游击队,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内部有严明的纪律,定期开展组织生活。”

    1933年7月25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出要求:抗日游击队“每个支队中必须有党的组织,必须建立党的领导骨干。自下而上的重要军事领导者,要保证是最可靠的坚定的党员”。1934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颁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总则中明确提出:“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完成其历史上的伟大任务,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据上述指示,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时期,部队进一步加强党政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形成了党对军队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坚决落实党的方针、策略,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辟扩大游击区,建立游击根据地,领导东北抗联部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何伟志凝重地说:“党的组织力量如深扎冻土的根脉,使东北抗联部队拥有了坚如磐石的意志与信念,支撑着东北抗联在敌强我弱、孤悬敌后的残酷斗争环境中顽强斗争、屹立不倒。”

    铁之信念,需钢之熔炉淬炼。为提高部队综合素质与作战能力,东北抗日联军十分重视对各级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在密营开办了各种形式、规模的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部队正规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以北满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最为典型。

    1936年春,在伊春原始森林的怀抱中,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汤旺河后方根据地诞生。校长赵尚志、教育长李兆麟……这些威震敌胆的抗日将领,亲自走上讲台,传播革命真理、锻造抗日骨干。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一共办了三期,培养军政骨干200余名。其课程涵盖爬山、渡河、射击、刺杀、战术等军事科目,还开设了政治课和必要的文化课。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的师、团级干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大部分在此参加过培训。1936年12月,还将第三军在巴兰河谷建立的电信学校合并进来,扩大了学校教学内容,为北满抗日部队和地方培养了许多政治军事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而钢铁军魂的锻造,远不止于课堂。枪林弹雨的间隙,革命文化的星火在密营顽强跃动。赵尚志亲任“主笔”的《东北红星壁报》,在黑暗岁月里照亮战士心头的思想明灯;东北抗联将士创作的诗词、话剧、歌曲,是冰天雪地里最炽热的战歌;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的革命文物“东北抗联第三军战士使用过的七弦琴”,琴弦上曾流淌出不屈的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理想信念的旗帜被擎得更高。杨靖宇将军的誓言至今铿锵:“队伍健强与否,主要靠党的工作如何而决定的。党是革命者的生命、灵魂,是革命成功的保证。”这坚定的信仰,支撑着无数东北抗联将士舍生忘死,以血肉践行对民族解放的庄严承诺。

    “军纪严明,是东北抗联作为人民军队的鲜明特征,是区别于其他队伍的重要标志,也是部队巩固发展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更是东北抗联能够根植于民众,获得群众支持的重要因素。”何伟志强调。

    1933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暂行规则》制定颁布,规则条款涵盖了作战与生活的各个细节,彰显了对违纪行为的零容忍;1937年末,赵尚志将军在《关于整饬军队纪律问题给各师负责同志的信》中,号召全军干部深刻认识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及自身的重大使命,对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并彻底改正,体现了东北抗联“严下先严上、严兵先严官”的从严治军理念。

    “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官长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1936年6月,杨靖宇把纪律建设要求写进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通过传唱军歌,东北抗联战士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纪律意识。

    而纪律的生命力,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在于将领以身作则的威严——

    1934年,一个风雪呼啸的冬日,在通化金川河里地区的犟眼子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因洗脸时配枪短暂离身,违反了自己定下的“枪不离身”纪律,随即在刺骨寒风中自罚站岗,将纪律的威严刻入战士心间;1936年的一次会议上,周保中检讨自己“性情急躁、影响团结”,提出“纪律严明是抗联的生命线,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正是这种融入血脉的纪律自觉,锻造了东北抗联官兵以身许国、秋毫无犯的过硬作风。

    当和平的阳光洒满白山黑水,以忠诚与纪律淬炼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新时代中国军队的血脉精魂。今日的北疆沃野,戍边将士与抗日英烈的足迹在松涛间交叠——同样的忠诚铭刻界碑,同样的纪律融入血脉,同样的肝胆铸就和平年代的无声盾牌。东北抗联精神穿越时空昭示我们:唯有将“听党指挥”铸为永恒军魂,唯有以“纪律严明”锻造钢筋铁骨,方能在惊涛骇浪中岿然屹立,在复兴征程上无坚不摧。这血火淬炼的忠诚与纪律,是历史镌刻的永恒坐标,必将指引一代代后来者,在守护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征途上,续写无愧于先烈的铁血荣光!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